16、海洋
清爽綜合說:地球表麵被各大陸地分割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
海洋包括海水、溶解和懸浮於其中的物質、生活於其中的生物、海底沉積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麵上的大氣邊界層和河口海岸帶。地球的海和洋,總麵積約3.6億平方千米,約占地表總麵積的71%,相當於陸地麵積的2.5倍;平均深度約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容積約13.7億立方千米,容納的水量超過地球總水量的97%,而可用於人類飲用隻占2%。
地球五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目前為止,人類已探索的海底隻有5%,還有95%的海底是未知的。
海洋不僅占有遼闊的麵積,而且具有巨大的深度,是一個複雜的大係統,包含著一係列不同層次的子係統。例如深海、淺海、海灣、海峽、河口子係統;熱帶海洋、溫帶海洋和寒帶海洋子係統;波動、潮汐、洋流、湍流係統;海洋二氧化碳係統以及形形色色的海洋生態係統。
海和洋的區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麵積,約占海洋麵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溫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係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
南冰洋也叫“南極海”、“南大洋”,是世界第五個被確定的大洋,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環繞地球卻沒有被大陸分割的大洋。南冰洋是圍繞南極洲的海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域。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麵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2~3千米。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夏季,海水變暖,冬季水溫降低;有的海域,海水還要結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節,海水會變淡。由於受陸地影響,河流夾帶著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濁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沒有自己獨立的潮汐與海流。海可以分為邊緣海、內陸海和地中海。邊緣海既是海洋的邊緣,又是臨近大陸前沿;這類海與大洋聯係廣泛,一般由一群海島把它與大洋分開。世界主要的大海接近50個。太平洋最多,大西洋為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南冰洋最少。
因為地球海洋麵積遠遠大於陸地麵積,所以有人將地球稱為一個“大水球”。傳統上,南極海也被分為三部分,分別隸屬三大洋。將南極海的相應部分包含在內,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別占地球海洋總麵積的46%、24%和20%。重要的邊緣海多分布於北半球,它們部分為大陸或島嶼包圍。
海水溫度:是反映海水熱狀況的一個物理量。世界海洋的水溫變化一般在-2℃~30℃之間,其中年平均水溫超過20℃的區域占整個海洋麵積的一半以上。海水溫度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變化和不規則的變化,它主要取決於海洋熱收支狀況及其時間變化。一般來說,影響海洋表層水溫的因素有潮汐、太陽輻射、沿岸地形、氣象、洋流等。經直接觀測表明:海水溫度日變化很小,變化水深範圍從0~30米處,而年變化可到達水深350米左右處。在水深350米左右處,有一個恒溫層。但隨深度增加,水溫逐漸下降(每深1000米,約下降1℃~2℃),在水深3000~4000米處,溫度達到2℃~1℃。
大海的顏色:翻開世界地圖集,黃海、紅海、黑海、白海會映入眼簾。太陽光線眼看是白色;可它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可見光所組成。這七種光線波長各不相同,而不同深度的海水會吸收不同波長的光束。波長較長的紅、橙、黃等光束射入海水後,先後被逐步吸收,而波長較短的藍、青光束射入海水後,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細的、懸在海洋裏的浮體,便向四麵散射和反射,特別是海水對藍光吸收的少,而反射的多,越往深處越有更多的藍光被折回到水麵上來,因此,我們看到的海洋裏的海水便是蔚藍色一片了。
既然海水散射藍色光,那麼不論那個大海都應該是蔚藍色的,但實際上,海洋卻是紅、黃、藍、白、黑五色俱全,這是由於某種海水變色的因索強於散射所生的藍色時,海水就會改頭換麵,五色繽紛了。
影響海水顏色的因素有懸浮質、離子、浮遊生物等。大洋中懸浮質較少,顆粒也很微小,其水色主要取決於海水的光學性質,因此,大洋海水多呈藍色;近海海水,由於懸浮物質增多,顆粒較大,所以,近海海水多呈淺藍色;近岸或河口地城,由於泥沙顏色使海水發黃;某些海區當淡紅色的浮遊生物大量繁殖時,海水常呈淡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