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4章 為什麼社會環境與人的健康有關(1 / 1)

人類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一方麵,社會環境是人們最大的信息來源;另一方麵,人們不得不根據從社會獲得的信息來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和生理功能,調節自己的行為,使之適應社會的要求。人們的適應行為失敗時,就會在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影響,形成心理上巨大的壓力。嚴重的或持久的壓力可以造成機體的平衡失調,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甚至夭折。而很多長壽老人都與性格開朗、家庭和睦,生活安定等有關。

不同地區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造成心理緊張狀態的程摩也不相同,從而許多疾病的發病率有著明顯的地區差異。比如在不同國家或是同一國家的城鄉不同地區,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就有很大的差異。美國密西西比州的調查表明,城市中黑人比農村中黑人的血壓普遍要高。美國伊利諾斯州的調查表明,城市白人的高血壓死亡率比農村白人高。

自從20世紀中葉開始,人類逐步認識到其健康狀況不僅受到生物學因素和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而且更重要的是為社會環境因素所左右。

社會是個龐大的係統,包攬了社會製度、政治、法律、經濟、教育、科技、文化、人口、衛生政策、生活和工作狀況、經濟收入等許多內容。過去人們對社會環境與健康的關係認識不清,所以對許多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以及防治措施找不到恰當完善的答案。實際上,健康與疾病兩者與許多社會因素都有著內在的聯係。現就幾種主要方麵如社會製度、社會階層、經濟、人口與文化等加以討論。

(1)社會製度與健康

西方國家在談論健康問題時,基本不提社會製度,因為它們認為資本主義製度是“世界上最好的社會製度”,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方麵得到充分體現。雖然我國經濟建設起步較晚,經濟水平尚落後於發達國家,但當前四大健康指標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2)社會階層與健康

社會階層一般有文化程度、職業和經濟收入三項條件的綜合情況來劃分為高階層和低階層兩層次。結果是:高階層比低階層的人死亡率、發病率、生活重大事件發生率要低。

(3)經濟發展與健康

經濟是決定健康水平的基礎。人們的生活條件與方式和營養狀況皆與經濟條件密切相關。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生產總值的逐年提高,國家對生活福利和衛生事業的投資逐年增加,同時人民自身經濟收入也不斷加大。所以人民的健康水平也不斷提高,正如上述四大健康指標的增長情況顯示的結果。

(4)人口增長與健康

人口也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直接與健康有關的問題。在世界資源難以增加開發量的情況下,人口的不斷增長,必定會給人類的健康帶來較大的不利。有人估計,一國人口每增長1%,其資源投放必須增長3%,才可維持正常的生活平衡,當然也包括健康水平的穩定。所以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著重人口的質量問題,盲目地增加人口的數量是可悲的。後者等於相應地減少了資源範圍和經濟收入,提高了患病率和死亡率。

(5)文化因素與健康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包括教育、科學、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習慣等內容。文化在許多方麵可影響人類的健康。同時父母文化程度與嬰兒死亡率也有直接關係。一般文化程度越高,嬰兒死亡率越低,呈負相關性。同樣就個人來說,知識水平較高者,會懂得采取有效措施來排除或預防某些有害健康因素的襲擊,從而減少患病機會。國內外類似資料也證明:受教育的時間不同與疾病死因比重也有明顯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