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放在以前,大家相互配合,曾元裕殺數千叛軍向領導交交差,請請功,然後王仙芝再從容遁走,原則上,程序一直是這麼運行的。
可是BUG出現了,曾元裕就是那個突變的代碼段,這次,他要立功,立大功,立足以讓自己取代上司的功,所以他對著王仙芝猛揍,一下殲滅了一萬叛軍,抓獲俘虜數千,又追著屁股趕散了叛軍數千。
大勝,振奮人心,朝野傾目,李懁笑了,原來我大唐人才濟濟,何至於將泱泱王朝安危寄於宋老匹夫?
沒過多久,調令下來了,宋威的政治生涯終於到了盡頭,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
這個社會,往往都是這麼殘酷,封建社會,也不例外,宋威年老體弱,又有病在身,可憐一句,宋愛卿,請回家休息吧!
事實證明,宋威的確有病,他被撤職回到駐地青州沒多久,就病死了。
曾元裕成功轉正,當上了新的剿匪總司令,俗話說的好,新官上任三把火,曾司令覺得自己要拿點真功夫,實戰來證明一下自己。
緊接著,李懁從四川調來了大將高駢接替楊知溫擔任荊南節度使,防守江陵,潁州刺史張自勉為招討副使,並對各路剿匪軍官進行了政績考核,撤換了一批飯桶。
在這次大換血中,調動高駢是最大的手筆,高駢,唐未著名大將,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
高駢出生於禁軍世家,曾率軍收複交趾,破蠻兵20餘萬,後曆任天平、西川、荊南、鎮海、淮南等五鎮節度使。
早年滅龐勳之戰,他就有參戰,在王仙芝起事的這二年,他一直在四川成都忙著指揮大軍對抗南詔的騷擾。
危機,正在一步步在向起義軍襲來,而王仙芝對這一局勢的變化完全沒有警覺,甚至上個月初六在申州的一場大敗也沒能讓他提起足夠的警惕。
這些年來,他大小戰無數,認為唐朝已經是個進入冬眠狀態的黑熊。
可是他永遠也不知道,睡的再死的黑熊偶爾也會睜開眼睛,況且,自己的軍隊有著極大的缺陷。
起義軍的山賊性質,遠遠要大於朝廷正規軍隊,雖然王仙芝有一批核心人員,加起來足有三千多人,這三千人,是王仙芝的主力軍,具備戰鬥經驗。
可是這個數量在後來一直未見顯著增長,而其它的起義軍成員都是現拉現用,從不訓練,打完了一批,到城鄉結合處附近一拉就能再聚起大批人馬。
這樣唯一的好處是能保持高度的機動性,而最大的缺陷是戰鬥力始終提不上去,一旦與唐軍主力相遇,敗多勝少。
眼下,唐軍已經調兵遣將,正在四處收集信息,向王仙芝成合圍之勢,而王仙芝卻還正沉醉於死敵宋威被撤職的興災樂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