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買玩具,孩子還可以玩什麼
專題
作者:韓銘
“玩中學,學中玩”。這句話已經成為家長的口頭禪了。玩具商把玩具的功能說得像教具一樣強大。一說到玩,很多家長腦海中條件反射閃現的是:什麼玩具好?
玩具當然沒什麼不好,但是玩中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並不一定非要通過玩具來實現。玩,可能是和媽媽一起做一頓飯,紮一隻風箏,和爸爸去爬山,觀察蠶寶寶如何做繭,養熱帶魚,種一棵蘭花,甚至拆掉家裏的一樣廢舊電器……玩是一種心態,一種興致,一種熱愛生活的姿態。
玩可以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力,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協作精神,探索興趣。玩,除了功效性,也培養孩子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感受,對心靈的滋養。
總之,對於玩,這次我們想和您說一些玩具之外的故事。
要想“玩中學”,
先讓孩子玩個夠
文∷唱媽 編輯∷韓銘
唱3歲時,一天傍晚,我帶她在大院裏散步,唱突然停下來,撿起一根小樹枝,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像科學家發掘出珍稀文物一樣,翻來覆去地研究起來。唱媽更好奇:上次看小螞蟻讓我等了半小時,這次又是小樹枝,我看你能玩多久?
估摸過了5分鍾,隻聽“卡嚓”一聲,樹枝被掰成兩截。唱有些吃驚地望著手裏的樹枝,抬頭看了看我:媽媽,兩個?
我點頭:是啊,兩個。唱眼神裏有不解,還有驚喜。放下左手的樹枝,把右手的樹枝又掰開:兩個。
我點頭。小丫頭像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一樣興奮,不停地把手上的樹枝掰開,再掰開,嘴上念念有詞:兩個,又兩個……一會功夫,樹枝已被肢解成N段。
1可以分成2,這自己體驗出來的數的概念,讓唱興奮不已。
唱媽也驚喜:這就是所謂的“玩中學”?
有天下班回家,看到客廳裏像天女散花似的,遍地都是唱的傑作:有從外麵撿回來的石子,有被撕得亂七八糟的各種彩紙,有撒得遍地的黃豆、綠豆、紅豆……唱媽長歎一聲,正準備捋起袖子收拾,唱卻興奮地說:媽媽,快看,這些是我做的花環,像不像福娃的五環?這是我堆的小山,就是我們在上麵看到大蝴蝶的那個山,這些紅的是花,綠的是樹,黃的是石頭……
好吧,我承認你想象力很豐富,我承認你有動手能力,但媽媽收拾起來,真的很累,不過,媽媽很開心喔。
記得一位德國兒童教育家說過,創造性的玩耍猶如泉水的噴湧,來自孩子的內心深處,它清新而富有活力,是每位健康孩子的天然組成部分。
唱唱出生時,七大姑八大姨加上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送來各種各樣的玩具,毛的,絨的,電動的,堆滿了房間的角角落落。
但玩具多了也有問題,那就是唱有些不知道玩什麼好,抓起這個,扔了那個,心神不定,玩一個玩具從來沒超過十分鍾。
唱媽見勢不妙,連忙趁唱外出的功夫,把大批玩具打包,塞進了衣櫥最高處,隻留下幾個安慰情緒。
雖然沒收了唱的玩具,但絲毫沒影響到她的玩耍興致。唱媽在廚房做飯,唱搖搖晃晃走過來:“媽媽,我幫你做飯吧。”
“好。”唱媽趕緊盛了一盆水,抓了兩把小米放進去:“你幫媽媽‘洗’米好不好?”
“媽媽,這是大海吧,小米是沙子。”小手在盆裏攪啊攪:“大海起風了。船被吹跑了,咦,船呢?媽媽,給我個菜吧,當我的小船。”
直到唱媽把飯菜全端上桌,唱還在聚精會神地指揮她的小船開往對岸,腳下一灘水早泡濕了腳丫。
唱媽洗衣服,唱也來摻和:“媽媽我要洗。”於是,一個小盆,一勺洗衣液,一條小手絹,換來一下午的快樂時光和滿衛生間的泡泡。
唱媽學習發展心理學時,記得老師說過,2歲多到5歲的孩子,最喜歡的是假扮的遊戲,也稱為幻想遊戲,他們喜歡利用自己的身體和簡單的日常生活用品來遊戲。看到什麼模仿什麼,他們會從隨手可得觸手可及的東西中,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這種能夠啟發孩子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的“玩具”,才是真正的好玩具。
比起花大錢買高檔的玩具,生活中的玩具對孩子成長有益,還省銀子,何樂不為?
四歲多的時候,唱迷上了鑽洞遊戲。所有的洞洞都讓她迷戀。她經常用沙發墊壘成一個小屋,像隻小狗一樣蜷伏在裏麵,一呆就是一個多小時。鄰居阿姨說可以給她買一個小帳篷,裏麵有很多五彩球的那種。還沒等下單,樓道裏突然出現了一個盛冰箱的大硬紙箱子,唱媽一陣興奮,趕緊征得主人同意,直接拖進家中。那一下午,唱媽和唱一起對箱子進行了美化和改造,唱在上麵畫了很多花花草草和大大的太陽,唱媽用剪子剪開了兩扇門,還開了一扇窗,一個漂亮的“小屋”落成了。
唱激動地把自己的被子、心愛的故事書和CD機都拖進了“小屋”,聲稱這裏就是她的家,還請我在門上寫了“非請勿進”的字樣。接下來整整一周的時間,每天除了上學吃飯散步上廁所,剩下的就是在箱裏或坐或躺或趴,在裏麵看書,聽音樂。有時候什麼也不幹,就在那裏躺著靜靜地發呆,怎麼叫也不出來。有時去茶幾上拿水果,也會把箱子拎起來,一寸一寸地挪過去,再一寸一寸地挪回來。每天晚上,都是唱媽把睡得迷迷乎乎的唱從箱子裏抱上床。
再長大一些,唱開始學習折紙,學會了用剪刀,從此,家裏堆滿了各種紙的成品和半成品。每天晚飯後,唱總是纏著唱媽剪這個,折那個。唱媽挖空心思,把小時候學的各種手藝都倒幹了,也滿足不了唱的需求,隻好買了一大本折紙和剪紙書,和唱一邊研究一邊學習。有一次帶她逛街,在商場門口一個叔叔發宣傳單,給了唱一張,她一直拿在手裏。逛了一會,有些熱了,唱三下兩下把宣傳單折成了一個小扇子,給我扇風。看到一個小弟弟在哭,又趕緊把扇子拆了,疊了一隻小鳥送給他,小男孩破涕為笑……
一直堅持“在生活中遊戲”的唱媽,卻從淘寶給唱買了很多很多的拚圖。從9塊的立體拚圖開始,唱一發而不可收,30塊,50塊,100塊,200塊。玩起拚圖來廢寢忘食,觀察力也大大提高,唱媽在100塊左右還能和她打個平手,後來就自歎弗如。
6周歲2個月,唱入學了,成為一名光榮的小學生。在學校,會玩成了她的招牌:她教同學用手吹泡泡,用小皮筋編手鏈、項鏈,會玩最多花樣的翻繩……而且,在學習上,也體現出玩帶來的優勢:一年級的數學題就出現了找規律的數列題,別的同學還一頭霧水,唱早已搞定;有打開的立體圖形,給你一個麵找對應的麵的題型,對唱也是小菜一碟。讓唱媽欣慰的是,唱對知識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她很快樂。這就足夠了。
瘋玩的童年
能獲得身心的飽滿
文∷今夜隻有青稞 編輯∷韓銘
唱3歲時,一天傍晚,我帶她在大院裏散步,唱突然停下來,撿起一根小樹枝,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像科學家發掘出珍稀文物一樣,翻來覆去地研究起來。唱媽更好奇:上次看小螞蟻讓我等了半小時,這次又是小樹枝,我看你能玩多久?
估摸過了5分鍾,隻聽“卡嚓”一聲,樹枝被掰成兩截。唱有些吃驚地望著手裏的樹枝,抬頭看了看我:媽媽,兩個?
我點頭:是啊,兩個。唱眼神裏有不解,還有驚喜。放下左手的樹枝,把右手的樹枝又掰開:兩個。
我點頭。小丫頭像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一樣興奮,不停地把手上的樹枝掰開,再掰開,嘴上念念有詞:兩個,又兩個……一會功夫,樹枝已被肢解成N段。
1可以分成2,這自己體驗出來的數的概念,讓唱興奮不已。
唱媽也驚喜:這就是所謂的“玩中學”?
有天下班回家,看到客廳裏像天女散花似的,遍地都是唱的傑作:有從外麵撿回來的石子,有被撕得亂七八糟的各種彩紙,有撒得遍地的黃豆、綠豆、紅豆……唱媽長歎一聲,正準備捋起袖子收拾,唱卻興奮地說:媽媽,快看,這些是我做的花環,像不像福娃的五環?這是我堆的小山,就是我們在上麵看到大蝴蝶的那個山,這些紅的是花,綠的是樹,黃的是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