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傳統食療食譜集錦(1)(2 / 3)

【用法】每日3次,每次1~2匙,7~10天為一療程。

【功效】養胃止痛,製酸消炎。

【主治】慢性胃炎,胃酸分泌過多,反酸嘈雜者適用。

【出處】經驗方。

木香荔枝散

【配方】荔枝核30克,廣木香21克。

【製法】上二味共研細末。

【用法】每服2克,每日1~2克,淡鹽水送服。

【功效】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脘脹滿、攻撐作痛,多因情緒不暢而發作。

【出處】經驗方。

黃豆豬膽粉

【配方】鮮豬苦膽1個,黃豆適量。

【製法】將黃豆裝入豬膽內,裝滿為止,陰幹,炒黃共研細末。

【用法】每次服6克,日服2~3次。

【功效】和胃止痛,助消化。

【主治】慢性胃炎疼痛較重,食入不化,納差等。

【出處】《百病中醫藥膳療法》

鯉魚羹

【配方】鯉魚1條(約500克),大米250克。

【製法】鯉魚去鱗、剖腹除雜物,洗淨。大米用文火炒至焦黃色。將魚、米一同放入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煮成粥狀。揀去魚,骨及刺即可。

【用法】分2~3次食完,連服2~3個月。

【功效】健脾和胃,理氣、消食。

【主治】慢性胃炎。尤宜於脾胃氣滯的病人,症見上腹部脹痛或隱痛,食後飽脹,噯氣頻頻,大便稀而不暢等。

【出處】經驗方。

羊肉羹

【配方】羊肉500克,蘿卜300克,草果3克,陳皮3克,生薑3克,良薑3克,蓽撥3克,胡椒3克,蔥白3克。

【製法】羊肉漂洗幹淨,剔去筋膜,切成小塊,入沸水中焯片刻撈出,再洗淨;蘿卜洗淨切成滾刀塊;草果、陳皮、良薑、蓽撥裝入潔淨紗布袋並紮好口;胡椒、生薑拍破,蔥白切成節。將羊肉塊、蘿卜,藥布袋,胡椒及薑、蔥同放入沙鍋中。加水2000克,先用旺火燒沸,撇去浮沫。移小火上煨2~3小時,以羊肉熟爛為度,撈出藥袋,薑蔥,稍加調味即可。

【用法】趁熱適量食之,佐餐或單食均可。

【功效】溫中補虛,散寒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辨證為脾胃虛寒型適宜。

【出處】《飲膳正要》

糊塗羹

【配方】活鯽魚1條(250~500克),幹薑3克,橘皮3克,白胡椒1克,蔥白10克,生薑6克,芡粉15克,黃酒、細鹽各適量。

【製法】鯽魚去鱗、剖腹除內髒及鰓,洗淨。幹薑、橘皮、白胡椒各研細末。先用黃酒、幹薑粉,鹽抹魚身漬片刻,然後把整魚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開,改用文火熬至魚熟爛,揀去魚骨不用,加入生薑末、蔥末、橘皮末、白胡椒粉,煮沸勾芡即成。

【用法】溫熱食用,每次1小碗,每日1~2次,連用5~7天。

【功效】溫中補虛,和胃消食。

【主治】慢性胃炎。尤宜於脾胃虛寒型患者,症見上腹部隱痛或脹痛,喜暖喜按等。

【出處】《食醫心鑒》

參芪羊肉羹

【配方】羊肉500克,黨參20克,炙黃芪20克,當歸10克,生薑10克,蔥白10克,芡粉20克,細鹽適量。

【製法】羊肉剔去筋膜洗淨,切成小塊,入沸水中焯片刻撈出,再衝洗淨;黨參、黃芪、當歸放入潔淨紗布袋中並紮好口;生薑、蔥白切成碎末。將羊肉塊和藥袋放入沙鍋中,加水適量,先用大火燒沸,撇去浮沫,移至小火上煨2~3小時,以羊肉熟爛為度。撈出藥袋,加入薑蔥末,調入芡粉,放鹽,再燒5~7分鍾即可。

【用法】1劑分為4次,2日服完,趁熱食用,單食或佐餐均可,以冬月食之尤宜。

【功效】補虛止痛,益氣養血。

【主治】慢性胃炎脾胃氣虛或脾胃虛寒型患者,尤宜於久病體弱者。

【出處】民間驗方。

牛奶山藥糊

【配方】牛奶250克,山藥、麵粉各30克。

【製法】將山藥洗淨切成小丁,加水適量,以文火煮,至湯濃後加入牛奶,沸後調入麵粉糊,再沸即可。

【用法】空腹趁溫熱食。可作早晚餐主食。每次1劑,每日1~2劑,連服1個月為一療程。

【功效】健脾和胃,補氣和血。

【主治】慢性胃炎之久病體弱者。

【出處】民間驗方。

山藥羊乳羹

【配方】山藥50克,新鮮羊乳500毫升,白糖或蜂蜜適量。

【製法】將山藥在鍋中炒至微黃,軋碎碾為細末,將羊乳燒沸,加入山藥末和白砂糖攪勻即成。

【用法】每日1次。

【功效】益氣養陰,補腎健脾。

【主治】慢性胃炎、呃逆、反胃等。

【出處】經驗方。

消食蛋羹

【配方】山藥15克,麥芽15克,茯苓15克,山楂20克,蓮子肉15克,檳榔15克,雞內金30克,雞蛋數枚,鹽或白糖少許。

【製法】將上藥共研細末,每次取5克,加雞蛋1枚調勻蒸熟,再加入適量鹽或白糖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