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心髒病的中醫防治指南(1)(1 / 3)

中醫怎樣認識冠心病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製

中醫文獻中沒有冠心病這一病名,但是對冠心病的症狀早有認識和詳細記載,對治療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冠心病屬於中醫“胸痹”、“心痛”的範疇。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與外邪侵襲、情誌失調、飲食不節、勞逸失度和年老體弱等因素有關。

(1)外邪侵襲:外邪主要指風、寒、暑、濕、燥、火六淫致病因素。由於氣候反常及長期生活在潮濕、寒冷或高溫環境中,易受六淫侵襲而患病,其中最常見的是風寒之邪。多因身體陽氣不足,胸陽不振,陰寒之邪乘虛侵襲,寒凝氣滯,血行不暢,而成胸痹。

(2)情誌失調: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激。首先傷及髒腑,造成髒腑功能虛損,氣機失調,痰濁內生,血行不暢,經脈不利而發心痛。

(3)飲食不節:患者平素恣食肥甘厚味或飲食不節,煙酒成癖,日久傷及脾胃,以致脾胃運化失司,聚濕生痰,痰阻脈絡,心脈痹阻而發病。

(4)勞逸過度:過勞則耗氣傷陰,氣陰兩虛致絡脈失養,心血不足;過逸則氣血運行滯緩致絡脈阻滯,心之絡脈不暢而發本病。

(5)年老體弱:年過半百,腎氣漸衰,如腎陽虛衰,不能鼓動五髒之陽,則心氣亦不足或心陽不振,血脈失於溫煦而痹阻不暢,發為本病;若腎陰虧虛,則不能滋養五髒之陰,可使心陰內耗,心陰虧虛,心火偏旺,灼津為痰,痰熱痹阻心脈,亦發為本病。

中醫對冠心病如何辨證施治

中醫將冠心病分為本虛和標實兩種情況。一般來講,多數冠心病既有本虛又有標實,隻是在冠心病的急性發作期以標實為主,緩解期以本虛為主。標實常見有陰寒內結,痰濁閉阻,血淤氣滯,痰淤氣阻;本虛常見有氣陰兩虛,心脾兩虛,心腎陰虛,氣虛血淤。還有些為本虛標實,治療時必須權衡標本虛實的輕重緩急,以決定是治本為主,還是治標為主。同時,要注意到發作期雖多表現為標實證,往往潛藏著本虛;緩解期表現為本虛為主,但常常兼見實邪。治療上標急者,可單獨治其標;不甚急者,可重在治標兼顧治本;本虛者可根據氣血陰陽虧虛之不同,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中醫通過辨證將本病分為血淤氣滯型、陰寒內結型、痰濁閉阻型、痰淤氣阻型、心腎陰虛型、心脾兩虛型等,按分型進行論治。

(1)血淤氣滯型:症見胸痛如刺或絞痛陣作,痛有定處,胸悶氣短,心煩不安,舌紫青或有紫斑,苔薄白,脈弦緊或結代。治宜活血化淤,行氣通絡。方選冠心病Ⅱ號加減:丹參30克,赤芍、川芎、紅花各15克,鬱金12克,柴胡10克。方中丹參、赤芍、川芎、紅花活血化淤;柴胡、鬱金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取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之意,諸藥合用,具有治血而不破血,行氣而不破氣,通陽而不補陽之特點。

(2)陰寒內結型:症見心痛如絞,胸中窒悶,甚則胸痛徹背,受寒更甚,胸悶氣短,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沉遲。治宜辛溫通陽,開痹散結。方選當歸四逆湯合瓜蔞薤白白酒湯加減:桂枝10克,細辛3克,當歸、白芍各15克,瓜蔞20克,甘草6克,薤白30克。方中桂枝、細辛溫陽散寒;當歸、白芍、甘草養血活血,緩急止痛;瓜蔞、薤白祛寒通陽,化痰止痛;加少許白酒引藥上行,借白酒溫通之功,以驅散胸中寒邪,振奮胸陽,助桂枝、細辛祛寒通痹。

(3)痰濁閉阻型:症見胸悶如窒而痛,或痛引背部,肢體沉重,形體肥胖,咳嗽,痰多白膩,舌苔濁膩,脈濡緩。治宜通陽泄濁,豁痰降逆。方選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溫膽湯加減:瓜蔞、薤白各30克,半夏、陳皮各12克,茯苓15克,竹茹9克,枳實12克,當歸、丹參各20克。方中瓜蔞、半夏化痰開結,薤白辛溫通陽,更加二陳湯化痰理氣;竹茹清熱化痰,止嘔除煩;枳實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加丹參、當歸養血活血,通絡止痛,防止痰礙血運形成痰淤互結之勢。

(4)氣虛血淤型:症見胸痛,胸悶,心悸,乏力氣短,動則尤甚,休息時減輕,脈細緩或結代。治宜益氣活血。方選保元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人參3克或黨參30克,黃芪30克,桃仁15克,紅花12克,川芎15克,赤芍12克,當歸15克,生地黃15克,桂枝10克,甘草6克。方中人參、黃芪大補心脾之氣,益氣養心健脾;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當歸、生地黃活血化淤通絡;桂枝溫化陽氣,通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