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冠狀動脈再通後再閉塞:溶栓治療冠狀動脈再通後的再閉塞,與血管本身的病變、血液流變學因素及血栓表麵活性有關,而血管殘存高度狹窄則是冠狀動脈再閉塞的主要因素。其預防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麵:①徹底溶栓治療。②早期持續抗凝治療。③應用血管擴張劑。④給予進一步的介入治療,以解決管腔狹窄問題。
(5)低血壓:低血壓的嚴重程度和發生率,與心肌梗死發生部位和給藥劑量過大、速度過快有關。一旦發生低血壓,應立即補充液體,輸注多巴胺;對合並有竇性心動過緩者,應同時靜脈注射阿托品。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後宜合並應用哪些藥物
(1)肝素:肝素在體內外均能顯著延長凝血時間,對凝血過程的各個環節均有影響,包括:①抑製凝血酶原活化為凝血酶。②抑製凝血酶的作用。③防止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裂解。因此,可有效地防止血栓形成或栓塞,從而預防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後再阻塞。但肝素與溶栓劑合用有增加出血的危險,應予以重視。
(2)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可抑製血小板聚集和釋放反應,有利於預防新的血栓形成,並可增強溶栓治療的效果。心肌梗死患者可用阿司匹林1毫克/千克體重,每日1次,長期服用。
(3)硝酸甘油:硝酸甘油具有擴張血管、降低心髒前負荷的作用,並能促進冠狀動脈側支循環的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藥物。溶栓治療後應靜脈滴注2~3日。
(4)鈣離子拮抗劑:鈣離子拮抗劑能有效地防止冠狀動脈痙攣,減少溶栓成功後的再閉塞發生率。臨床應用最多的是硝苯地平(心痛定),該藥擴張血管作用明顯,不影響心肌收縮,但可引起反射性心動過速。因此,臨床上主張該藥與β受體阻滯劑合用。近年來報道,鈣離子拮抗劑不能降低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因而限製了它的臨床應用。
(5)β受體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主要用於溶栓後有胸痛發作,或溶栓後應用硝酸甘油或鈣離子拮抗劑引起的反射性心動過速者。
縮小心肌梗死麵積的措施有哪些
心肌梗死的麵積越大,並發症越多,預後越差。而改善預後,降低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減少並發症的根本措施,就是有效地挽救瀕死的心肌,盡可能地縮小心肌梗死麵積。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盡快使閉塞的血管再通,增加心肌供血、供氧及減少心肌耗氧量,其具體措施有:
(1)溶栓療法:該療法通過靜脈內或冠狀動脈內應用溶栓劑,使冠狀動脈內的血栓溶解,血管再通。實踐證明,血栓溶解越早,則對挽救瀕死心肌越有效。所以,對有溶栓適應證的患者應盡早進行溶栓治療。
(2)應用β受體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可使心率減慢,心肌收縮力減弱,從而減輕心髒負擔,降低心肌耗氧量,使缺氧心肌的氧需要在低水平上恢複平衡。心率減慢了,同時也延長了心髒的舒張期時間,有利於心肌血液灌注和供血。心髒負荷降低,減輕了內膜下心肌的張力,使心肌血液重新分布,從而改善了心肌的供血。
(3)應用血管擴張劑:應用硝酸甘油靜脈滴注,能通過減輕心髒負荷,改善側支循環,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功能,增加心排出量,降低充盈壓,解除冠狀動脈痙攣,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從而縮小梗死麵積。
(4)解除血管痙攣:冠狀動脈痙攣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使用鈣離子拮抗劑治療,能有效地抑製血管痙攣,改善血液供應,還可防止血管再通後由痙攣因素引起的再閉塞問題。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機製是什麼
急性心肌梗死後1~2日,交感神經和血管緊張素係統興奮性異常增高,從而導致血管收縮和鈉、水瀦留,使心髒負荷加重和心耗氧量增加,造成血流動力學狀態的惡化。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可起到降低血壓和糾正心功能不全的作用。ACEI還可抑製緩激肽的分解,強化緩激肽和擴血管性前列腺素的作用,並有間接的抗腎上腺素能作用,可引起動脈和靜脈擴張,兒茶酚胺濃度降低,減輕鈉、水瀦留,防止鉀、鎂丟失過多,降低病死率和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
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機製:
(1)使心外膜血管擴張,改善側支循環,增加缺血區血流量。
(2)降低動脈壓和左室充盈壓,降低血壓的同時不伴有心率增加。
(3)防止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梗死壁擴張和急性左心室擴張,有利於防止左心室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