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性味辛溫,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含有揮發油、生物堿、內酯類、阿魏酸、川芎嗪等成分,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能降低血小板表麵活性,抗血栓形成,並對已形成的凝聚塊有解聚作用。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和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還有改善微循環的作用;有鎮靜、鎮痛和降壓作用,有抗維生素E缺乏的作用,對白血病細胞有抑製作用。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邪引起的頭痛、風濕身痛、關節痛,瘀血所致的各種病症,如冠心病、脈管炎、高血壓,以及在滋補藥中佐以少量活血藥,如川芎、紅花、桃仁等都是常用的佳品,配製成藥膳,藥借食力更能發揮療效。
三七性味甘微溫,有活血化瘀、止血鎮靜的功效,是活血、止血藥中療效最好者。含多種皂甙,其甙元為人參二醇、人參三醇、齊墩果酸等,並含黃醇甙及生物堿。低濃度對血管有收縮作用,高濃度對血管有擴張作用。有明顯增加冠脈血流量、減慢心率、減少心肌耗氧量等作用。所以三七對冠心病心絞痛有一定療效。雲南民間常用三七蒸雞,認為有強壯滋補作用。五加科三七與人參同科,因而用三七與滋補性食物配製成藥膳,有補養的效力,是有依據的。
茯苓性味甘淡平,有健脾利尿,寧心安神、延年益壽之功。含茯苓酸、鉀鹽、B-茯苓聚糖、蛋白質等,與菌靈芝同科,能改善神經、消化、循環、呼吸等功能,且能降血脂、抗腫瘤,所以《神農本草經》載:"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並非妄說。唐代孫思邈也說:"茯苓久服,百日百病除。"宋代蘇東坡對茯苓的保健益壽價值甚為推崇,專門寫了《茯苓賦》。茯苓以雲南出產的為最好,所以一般在處方上都寫"雲苓"。
薏苡仁性味甘淡平,有健脾除濕之功。含有薏苡脂、薏苡以脂,又含有氨基酸、蛋白質、維生素B1、澱粉等。有鎮靜、鎮痛、解熱及抑製骨骼收縮的作用,還有"緩和拘攣",治療風濕之功。實驗證明,有抗癌和輕度降血糖的作用。還能治療扁平疣。民間常用薏苡仁粥治療疾病和平時保健,或配以其他藥食,醫療作用極為廣泛。
赤小豆性味甘酸平,有利尿清熱、排膿解毒之功。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鈣、鐵、皂甙等,能抑製多種細菌。
主要用於清熱利濕、消腫。著名藥膳方鯉魚赤小豆湯就有這樣的作用。
狗骨性味甘溫,有祛風除濕的作用。主要用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人用狗骨製成注射液,對風濕性關節炎有很好的療效,對癲癇、腦震蕩後遺症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狗骨配製藥膳,是連骨帶肉同祛風除濕的羌活、獨活、五加皮等一起燉,治療風濕痹證。單用狗骨湯,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虎骨性味辛甘溫,有祛風止痛、強筋壯骨之功。主要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和肝腎虧損的筋骨痿軟。一般都作為酒劑或丸劑,不宜作煎劑。虎骨酒亦屬於藥膳之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