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際高血壓學會(ISH)及我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規定,高血壓病人服藥治療後的血壓應降至正常[<;17.2/11.3kPa(130/85mmHg)]或理想[<;160/106kPa(120/80mmHg)]水平。
為什麼要這樣規定呢?近年來大量流行病學調查以及臨床試驗顯示,血壓水平在16.0/106kPa(120/80mmHg)以下的人群,發生並發症的機會最少;≥17.2/11.3kPa(130/85mmHg)的人群發生並發症的機會要增高。因此把正常血壓標準(過去正常血壓標準量<;186/12.0kPa(140/90mmHg)修改為<;17.2/113kPa(130/85mmHg),增加理想血壓標準(過去沒有)為<;16.0/10.6kPa(120/80mmHg)。這是有科學根據的,是全世界有關的專家所公認的。
4.降壓療法不隻是為了降低血壓
高血壓病對人體的最直接影響是增加心髒的負擔,使心髒的每一次搏動更為“費力”,還會激活體內多種生物因子,日久則會引起心肌肥厚、心髒擴大,即並發高血壓性心髒病。最終可導致心力衰竭,部分病人可因心律失常發生猝死。
高血壓病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發病因素。動脈粥樣硬化病人中有70%~80%伴有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如果發生在冠狀動脈上,可導致冠心病,引起心肌缺血、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引發急性心肌梗死。動脈粥樣硬化如果發生在腦動脈上,輕則引起腦供血不足,嚴重的可致腦梗死(缺血性卒中)。在腦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如果出現血壓的急劇增高,就會導致腦出血(出血性卒中)。
相對而言,人們對於高血壓病對心腦血管的損害還有所了解,除此之外,高血壓病的一些“非顯形”損害就可能鮮為人知了。比如腦動脈粥樣硬化還可引起血管性癡呆,是老年性癡呆的重要病因。如果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在腎動脈上,可導致腎組織缺血,最後出現腎功能不全,嚴重的可致尿毒症,而後者又可加重高血壓,形成惡性循環。此外,頸動脈粥樣硬化同樣可影響腦供血,導致頭暈、乏力、記憶力減退等症狀。下肢動脈硬化可導致下肢缺血,出現發涼、麻木、間歇性跛行甚至下肢壞疽。高血壓病還可影響眼睛,使視網膜動脈痙攣、硬化,導致陣發性視物模糊甚至視力嚴重減退。由於高血壓病對人體健康的損害都是悄無聲息的,所以,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為“隱形”殺手。
我們必須認識到,從表麵來看,降壓治療的目的是將血壓降低到正常範圍內,實際上,治療高血壓病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和病殘(癱瘓等)危險,並減少其他並發症的發生。現已證實,有效控製血壓能明顯減少心腦血管意外(心肌梗死、腦梗死)的發生率,降低死亡率,延長病人的生命。
對高血壓患者而言,降壓治療必須規範才有效果,不能道聽途說地自行買藥,也不可想當然地吃吃停停,應該接受醫生的正規治療,包括根據病人的情況選擇降壓藥。在治療高血壓病的同時,幹預所有可逆的危險因素,如吸煙、血脂異常或糖尿病,並及時處理並存的其他疾病。
就目前的醫療水平而言,高血壓病還無法治愈,患者除了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外需要終身服藥。目前,降壓藥一般分為六大類,其中,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氯沙坦(科素亞)對心、腦、腎等器官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對於伴有糖尿病、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後的病人尤為適合,但嚴重腎功能不全及孕婦應嚴禁服用。這類降壓藥不會引起幹咳,不同的種類還具有特殊的療效,如降尿酸、抗陽痿等。當一種藥物不能有效降低血壓時,醫生會考慮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聯合起來,以達到理想的降壓效果。
由上可見,穩定、有效、因人而異的降壓治療給高血壓患者打開了一條綠色的生命通道,讓他們得以帶病延年,這就是降血壓的益處。
如何才能做到平穩降壓
(1)24小時平穩降壓至關重要。近年來,降壓藥有了很大發展。現有的藥物種類和品種很多,有許多藥品可供選擇,但各類藥品的特點及對每個人的適合程度不同,隻有因人而異、對症下藥才會有最佳的效果。盡管如此還是有一些通用的準則能夠幫您選擇理想的降壓藥:①降壓療效好且全天24小時平穩地降低血壓,使血壓的波動性小。②不良反應、副作用小,服用方便,能提高生活質量。③不影響血脂、血糖等的代謝。④能逆轉並減少心腦血管及動脈硬化等並發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