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逛動物園

個人問題

作者:周育建

年底前的一個冬日,溫暖而晴朗,PM2.5也不那麼高,我又來到了上海動物園。驚喜地發現展出區裏的美洲獅、金錢豹、東北虎都成雙成對了,上次來時還都是孤家寡人。“大雪三候”之一的“虎始交”說的是大雪節氣過了,陰氣盛極而衰,陽氣開始萌動,老虎開始求偶。動物園裏的繁殖也順應天時呢。除了大動物,總是獨自居住的水獺“獺獺”(tata)也有了伴兒。每次來,我都要見見活潑可愛的“獺獺”,它是好多年前上海郊區的一個農民在水塘邊發現它受傷後送來的,如今它正在和新來的伴兒一起把池邊的樹葉叼進窩裏呢。

園中不斷有新生命誕生,兩頭小長頸鹿一頭兩個月大、一頭三個月大,在離遊客遠遠的地方站著,顯得嬌小。黑猩猩館裏則一下子冒出了五個小家夥,分三處和它們各自的媽媽在一起。小的整天掛在媽媽的身上,一個稍大一點兒的自己坐著,隔著厚厚的玻璃盯著小遊客用玩具吹出來的泡泡,泡泡在空中飄蕩,忽然破了,小黑猩猩眨了眨眼睛。黑猩猩很聰明,0到9個月大的時候,比同樣大的人類嬰兒還要聰明!

我照例還是和絕大多數遊客的路線反著走,先去靈長動物區,中午日頭好的時候,是猿猴們最活躍的時候,長臂猿伸展著它們修長的長臂,靈活地在籠子的頂部蕩來蕩去。到了黃昏的時候,我才來到食肉動物區,虎豹們剛睜開一直眯縫著的雙眼,開始有點兒精神頭,慢悠悠地踱起步來。

可是每次時間都不夠看,一次最多隻看到整個動物園的一半或是三分之二。小時候來動物園,總是匆匆地趕,就像大多數遊客指揮孩子一樣,“走啦,去看下一個動物啦”。現在每次來就一點兒都不著急,在每個動物前逗留良久,靜靜地觀察它們。

因為是周六,遊客不少,大人們總會給孩子們指指點點,可有些大人自己也不了解動物,指著長臂猿說是猴子,指著狨猴說是老鼠。這回來動物園,看到園裏比以前有了更多的科普牌,牌上有很多知識點,讓人看著入迷。在紅猩猩館的牆上有一排新安上去的科普牌,看了後才曉得母猩猩每隔8年才生一胎,一生中最多生4胎,怪不得就沒見著小紅毛猩猩呢。紅猩猩又喜歡樹棲,一般不下地,和大猩猩、黑猩猩更多的是在地上生活的習慣不同。食草區動物的新科普牌還用世界地圖的形式標明了它們的棲息地,很多都是我去過的地方,更感親切。

動物園裏出現了一些穿著綠馬甲的誌願者,有個女生正在很負責地用身上掛著的揚聲器勸阻遊客不要給黑葉猴喂食。長頸鹿區也站著兩個男生,我和他們聊了幾句。他們都是大學生,十幾個人一起從30多公裏外的奉賢校區坐公交車趕過來,一早8點半就入園了,工作是負責勸阻遊客不要給動物喂食。動物園裏的動物比較貪嘴,我熟悉的4歲大的金絲猴“毛毛”從小就被遊客慣壞了,最習慣的動作是把兩隻長手從籠子的縫隙裏伸出來向遊客要食物吃,索要前還傲慢地兩手一拍。來遊園的遊客們包裏少不了帶著給自己吃的食物,主流是含食品添加劑的加工食品,也有香蕉和蘋果等綠色食物。然而,不僅加工食品對動物的健康不利,就算是綠色食品,動物們吃多了也有營養過剩或失衡的問題。在長頸鹿區和誌願者站在一起的飼養員,眼看一頭成年長頸鹿走到遊客邊要東西吃,就對誌願者嘟囔了一句:“看,那頭公的太貪吃,經常拉肚子。”飼養員的想法很簡單,動物們吃各種雜七雜八的食物沒好處。就像葉猴,猴如其名,就該吃它愛吃的葉子,這是它們進化了千萬年後形成的飲食習慣。

動物園還有新居民入住,門口掛著北極狼到來的橫幅。在阿拉斯加旅行的時候,曾在大自然中見到過不少北極動物,但是就沒見過北極狼。我興衝衝地跑到狼區,卻見幾個工人正在討論北極狼的窩該怎麼建,這回隻見著了科普牌,得下次來才能見到北極狼的真顏。北極狼也是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目錄中的瀕危物種,科普牌上的文字直截了當:“北極狼的主要天敵是人類,由於人類的采伐樹木、汙染和垃圾,它們失去了居住的地方。”其實這個星球上的稀有動物中絕大多數都是因為人類的無限擴張和大規模經濟活動而瀕危,不曉得看到這段文字的遊客們會不會有什麼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