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胃脘脹悶而痛欲嘔吐者,加中脘、下脘,針刺用瀉法,以行氣消食,和胃止嘔。腹痛泄瀉者,加天樞,上巨虛,針用瀉法,以消食導滯,行氣止痛。
二十四、胃痛方(《針灸治驗錄·楊永璿》)
處方:中脘、足三裏、公孫、三陰交、內關。
用法:足三裏、公孫、三陰交均用補法,內關用瀉法,中脘用提插補瀉法中之補法,針後加拔火罐。亦可在足三裏、中脘加灸。
功用:溫中散寒,調脾和胃。
主治: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症見:胃痛隱隱,泛惡吐涎,喜暖喜按,納食減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加減:脾虛泄瀉者加天樞、大腸俞以調腸腑氣機;手足不溫者加灸手三裏、懸鍾以益氣血而溫陽;胃脘痛甚者加梁丘通經活絡,和胃止痛。
二十五、嘔吐方(《備急千金要方》)
處方:膈俞、章門、上脘。
用法:先針膈俞,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鍾,後用艾炷灸膈俞、章門、上脘各7~10壯。
功用:和胃降逆,益氣止吐。
主治:各種原因引起的嘔吐,或有泄瀉,或有胃中嘈雜,吞噯酸氣,或有發熱惡寒,脅痛,或有胸脅脹塊,急躁易怒。本方可用於急、慢性胃炎、幽門梗阻、胰腺炎、膽囊炎、神經性嘔吐等病。
加減:急性嘔吐,發熱惡寒者加大椎、合穀、內關,針刺用瀉法,以退熱止吐。食積嘔吐者加下脘、足三裏,針用瀉法,以健胃消食,理氣止吐。痰飲內阻、嘔吐清水加中脘、陰陵泉、豐隆,針用平補平瀉法,中脘加艾灸以溫中益氣。
二十六、呃逆方(《醫學綱目》)
處方:期門、膻中、中脘。
用法:以上三穴均用艾炷灸。根據氣逆的原因,決定穴位先後施灸的次序。
功用:疏肝和胃,降氣止呃。
主治:氣逆上衝,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製,以致影響飲食、睡眠,舌質淡,苔薄白,脈多弦。
加減:情誌抑鬱,喜太息者加太衝,針用平補平瀉法,以加強疏肝解鬱之效。胃中寒飲、呃逆不止者,加膈俞,針刺用補法,再加艾灸,以溫胃化飲,降逆止呃。
二十七、腹痛方(《類經圖翼》)
處方:水分、天樞、陰交、足三裏。
用法:仰臥位,先取足三裏,使針感放射至足,持續運針幾分鍾以止痛;天樞針後加灸,灸至病人腹內感到溫暖為度;水分、陰交,針刺之。諸穴得氣後均留針30分鍾。
功用: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寒凝積冷臍腹痛。症見:臍腹卒然而痛,疼痛劇烈,無有休止,得溫稍減,不思飲食,腸鳴腹冷,大便泄瀉或秘結不通,甚則手足厥冷;舌質淡或青,苔白潤,脈沉緊而遲。
加減:臍腹劇痛者,加三陰交、氣海以溫中止痛;大便溏泄者,加大腸俞以通調腸腑之氣;不思飲食者,加中脘以健運脾胃;腸鳴腹冷者,加灸關元以溫暖下元。若為寄生蟲引起的臍腹疼痛,取脾經血海、大橫,任脈關元、中脘,經外奇穴四縫等,以針法為主。
二十八、通便方(《針灸大成》)
處方:章門、照海、支溝、太白。
用法:先針刺支溝1.6~3.3厘米,針感向下放散至手指,向上放散到肘、肩;照海針1~1.6厘米,太白刺1~1.6厘米,針後兩穴局部有脹痛;章門針刺1.6~2厘米,針感有時可向腹後壁放散。以上諸穴均可留針30分鍾。
功用:順氣通滯,降氣通便。
主治:便秘。症見:大便秘結,欲便不得,噯氣頻作,脅腹痞滿,甚則腹中脹痛,納食減少,舌苔薄膩,脈弦。
加減:噯氣頻作者加內關、合穀以理氣寬胸;腹中脹痛者加天樞、大腸俞以疏導腸腑氣機;納食減少者加中脘、足三裏以健脾助運。
二十九、利水方(《浮腫病中醫簡易方選》)
處方:水分、脾俞、腎俞、列缺、天樞、關元、足三裏、複溜。
用法:先取脾俞、腎俞,得氣後持續運針,兩分鍾後出針,然後再取列缺、水分、天樞、關元、足三裏、複溜,諸穴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鍾;有時脾俞、腎俞、水分、關元可加灸。
功用: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主治:陽虛水腫。症見:半身以下腫甚,胸腹脹滿,身重食少、手足不溫,口中不渴,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膩,脈沉遲或沉細。
加減:半身以下腫甚者加陰陵泉、商丘以健脾利水;食欲不振者加中脘溫運中土;小便短少者加中極以利膀胱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