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石油拓荒人
紀實
作者:鍾油季
引 子
孫波走了!走得如此突然!
北京時間2012年12月8日13時40分,阿斯塔納,中哈原油管道擴建和運行相關事宜政府間協議簽署。22分鍾後,北京,三年來一直為此嘔心瀝血、國內外多方奔走的孫波,永遠停下了匆匆的腳步。
孫波就這樣走了,一句遺言也沒留下。
孫波走的這天,北京氣溫零下9攝氏度。這是12年來同期最寒冷的一天。但孫波和眾多海外將士從中亞引來的天然氣,卻讓首都千家萬戶享受著藍色火苗帶來的溫暖。同一天,這溫暖還在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逾5億人中悄然傳遞……
孫波走後的這些天,跟所有關心他的人一樣,秘書武冠軍一直認為,孫波總又去出差了。他多麼希望孫波總能像往常一樣再喊一聲:“武子,出發了!”提起時刻準備好的行李箱,抬腿就走,直奔首都國際機場,在寂靜的深夜又一次衝向中亞……
52歲的孫波,從國內到國外,從中東到南美,從非洲到中亞,16年轉戰海外四大油氣合作區,談判桌前談笑風生,項目一線指揮若定。常年一身夾克裝,愛喝蘿卜湯,對人隨和見麵樂嗬嗬的。走在大街上,誰又能相信這是掌管著上百億美元投資項目的全國優秀企業家,指揮和協調著幾十支甲乙方隊伍的中石油高級管理者;誰又能相信就是這個人用生命換時間,用智慧換空間,領軍用28個月完成別人需要幹6年的工作,一如當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王進喜!
曆數孫波的一生,短暫而又波瀾壯闊。
29年前,1983年7月,從華東石油學院采油工程專業畢業分配到遼河石油勘探局工作。曾任遼河石油勘探局沈陽采油廠廠長兼黨委副書記。
16年前,1996年6月,遠赴伊拉克,擔任綠洲石油公司副總經理,邁出他在海外開展油氣合作事業的第一步。
14年前,1998年10月,任中油國際(委內瑞拉)公司副總裁。2000年6月,任勘探開發公司副總經理兼任中油國際(委內瑞拉)公司總裁。期間,創新開發模式,原油產量飆升10倍至每日4萬桶,創項目產量高峰。
12年前,2000年12月,兼任中油國際(尼羅)公司總經理。2002年10月,兼任集團公司蘇丹工程建設項目協調領導小組組長,2003年2月兼任集團公司蘇丹地區黨委書記。期間,蘇丹黑格裏油田快速上產,高峰期年產量超過1500萬噸,占當時中國石油海外項目產量的60%左右。
5年前,2007年9月,任中亞天然氣管道公司總經理、哈薩克斯坦公司總經理、中國石油股份公司副總裁等職務。帶領建設團隊積極推進中亞合作示範區建設,三年間形成“五化一傳承”“三步走”和“四抓”的整體架構。借鑒國際先進成熟的管理經驗,不斷探索管理國際化之路,推動中亞地區企業從生產型向經營型轉變。
1個月前,2012年11月初,一直在忙碌中亞天然氣管道後續管線方案、中哈原油管道油源保障、中亞油氣合作示範區措施落實等工作。12月8日13時40分,中哈原油管道擴建和運行相關事宜政府間協議簽署。22分鍾後,他永遠停下匆匆的腳步。
孫波走了,走得令人心痛,令人惋惜……
未來的日子裏,來自遙遠中亞的天然氣,仍將源源不斷地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最清潔的動力。那一簇簇躍動的藍色火苗,閃耀著孫波的石油魂,燃燒著孫波的報國情……
將國家利益石油事業高高舉過頭頂
——智慧加拚命,“頭拱地”也要建成中亞天然氣管道
2009年12月14日,舉世矚目的中亞天然氣管道建成投產。在氣源地土庫曼斯坦,中、土、烏、哈四國元首共同開啟管道閥門。浸透著中國石油人智慧和汗水的中亞天然氣沿著古絲綢之路,一路奔湧向東方,惠及億萬華夏百姓。
媒體評論,這是在國際金融危機肆虐的大背景下,中國對外能源合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為低迷中的世界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而外界更多關注的是:中國石油竟然隻用了28個月就建成了這條橫跨中亞、長達1833公裏的天然氣管道,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意誌力,傳遞出中華民族複興的強烈願望。“中亞管道速度”無人能企及,這就是中國速度!
“英雄的建設者們!”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投產典禮致辭時不同尋常地以此作為開場白。管道建設主帥孫波開心地笑了。他給妻子孫曉軍打電話,興奮難抑:“媳婦兒,我們把這件事整成了,這有你的功勞!”
“很少有人能夠將工作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直接掛上鉤,中亞管道建設就提供了一個彌足珍貴的機會。”孫波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
2007年7月,中土能源合作啟動,中亞天然氣管道必須在2009年年底建成,成為兩國政府共同確定的目標。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蔣潔敏親自掛帥運籌帷幄,組建中亞天然氣管道公司,加快戰略實施。
孫波毅然領命。作為一名老石油、老海外,他深知肩上重擔的分量。
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需要充足的能源保障。中國石油謀劃從東北、西北、西南、海上建設四大油氣戰略通道,引進海外油氣資源。中亞天然氣管道建設,就是這一宏偉戰略中的重要一步。
但跨國管道建設牽涉多方利益,麵臨複雜的投資和建設環境。著名的從阿塞拜疆石油城巴庫到土耳其傑伊汗的輸油管道,從談判到建成整整花了10年時間。中亞天然氣管道是中國建設的第一條跨國輸氣管道,無經驗可循,工期又僅有28個月,建設國際同類型管道最少也需要6年。國際同行瞪圓了眼睛說:“中國人瘋了嗎?”
必須按期建成!因為全球需要清潔能源天然氣的遠不止中國。速度就是競爭力!能否如期建成,牽動各方的戰略選擇。
“中亞天然氣合作項目隻能成功,不能失敗!項目成功,則中石油的品牌、價值隨之提升!”麵對集團公司黨組的厚望和重托,孫波代表全體建設者斬釘截鐵地說:“‘頭拱地’也要完成任務!”
信念和決心是成功的基礎,但絕不是全部。在異常緊迫的工期壓力下,孫波深知,要幹成這個項目,必須“智慧加拚命”。
按一般程序,首批管材最快也要到2009年2月運至現場,實現2009年年底通氣根本不可能。怎麼辦?孫波帶領管道建設者,提前詳勘,提前初設,提前動遷設備,提前采購72萬噸鋼材……這些充滿智慧的舉措,為如期建成管道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單線變雙線、直縫變螺旋是他指揮管道如期建成的點睛之筆。
最初可研報告中推薦采用單線方案。然而調研發現,由於管徑太大,國內生產能力有限,國際上也難以滿足及時供應。如果采用單線方案,工程建設將麵臨巨大風險,按期完工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2007年年底,北京香山附近的會場,孫波參加中亞天然氣管道可研方案的評審會。窗外,寒風卷著落葉翻飛;會場內,專家們爭得麵紅耳赤。最終,確定了縮小管線管徑的雙線建設方案。
如果沿用中亞地區前蘇聯管道建設標準,采用直縫管,當時全國年製管能力加起來不足300公裏,與1833公裏的單線全長相比,杯水車薪。國內對接的西二線建設同期展開,更加大了管材資源壓力。
在孫波的精心安排下,俄羅斯科學院相關專業的知名院士和17個鋼廠、製管廠的代表來到中國,現場了解中國的管道建設和製管工業發展,所見所聞讓他們刮目相看。
直縫變螺旋,意味著中亞國家完全接受了中國標準。中亞管道的用鋼量相當於40座鳥巢,這一轉變,同時也為中國的鋼廠、製管廠帶來巨大機遇。
指揮這一橫跨四國的大型工程,數不清的合同要談判,數不清的關係要協調,數不清的利益要平衡……孫波精心謀劃,折衝樽俎,化解了無數難題,既費盡了移山心力,又付出了巨大體力。他恨不能黑夜當成白天過,一天掰成兩天過,行李箱隨時整裝準備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