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可以為所欲為。
很早以前,周鳴就堅信這是一條真理。
因為不管什麼難題,隻要是能用錢解決的,就基本不是什麼問題。
所以不論是在什麼副本,不管自己實力強大還是弱小,他都知道錢的重要性。
都會想辦法,多賺一點錢。
因為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錢也是一種實力。
譬如這場與馬丁的決鬥,如果周鳴沒有弄到那麼多的魔法道具,單憑自己的實力,硬碰硬地跟馬丁比鬥,即便他也有辦法,通過一些技巧擊敗馬丁,但仍具有一定的風險。
當他弄來一大批的魔法道具放在身上後,這種風險,幾乎降為了0。
隻是有很多人不解,周鳴手裏的頂級法杖、上百道魔法卷軸、魔法藥劑……總價值近千萬金幣,他的身家現在有這麼高麼?
他真把這些東西全買下來了?
當然沒有。
他手頭那有那麼多錢。
那他是怎麼弄到這麼多東西的?
做法跟先前搞到霍爾店長手裏藥劑配方的辦法類似。
周鳴“抵押”了自己,以先賒賬後付款的方式,買到了這些東西。
他先不付錢,在三年之內,連本帶利地,還掉他賒欠的851萬金幣,年利息5%,合計要還900萬出頭。
話說以周鳴的信譽度,那幾個老家夥願意賒賬賣東西給他,相信他還的了錢,不會跑路?
相信。
不止一個相信。
可以說魔法協會裏大部分的老骨頭,都被他洗了腦(這個比喻不大恰當,但那些老家夥確實相信他)。
一個,相信他的賺錢能力。
五天內配製1000瓶“完美”品質的【安神藥劑】,這是高級藥劑師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做到了。
而一千瓶的安神藥劑,若以1000金幣每瓶的價格賣出,那就是100萬金幣……其中大部分是利潤。
也就是說,900萬金幣,他隻要配製50天左右的【安神藥劑】,就能賺到。
其次,相信他的理論。
信了他的“沒有超前消費就沒有消費市場”的理論。
以史甘夫的“增益法杖”店為例,他這家店鋪成立數百年了,平均每年賣出了幾根增益法杖?
11根。
平均每年賣出11根,且大部分是售價10萬金幣以下的法杖,年均銷售額不超過50萬。
那些價格30萬、50萬金幣以上的法杖,掛在那麵牆上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都十分正常,亞都德王國中,基本沒什麼人購買得起。
一年才50萬的銷售額,刨除成本後剩下的幾十萬利潤,周鳴問史甘夫:這點錢能不能擴大店麵?能不能鑽研更厲害的法杖?能不能買到大量高級的魔法材料?
不能。
當然不能。
這些問題,不單史甘夫的法杖店有。
卡洛茲的“魔法書店”。
巴辛布先生的“魔法卷軸店”。
以及霍爾先生的“甘尼斯藥劑店”,或多或少都有這個問題。
主要表現為顧客少、營業額少、沒有更多資源投入更高深領域的研究。
說到底,就是錢賺的不多。
根源是亞都德王國的市場太小。
但在周鳴眼裏,市場小,不代表沒有利潤增長的空間。
可以通過多種辦法,把市場做大。
比如說分期付款、改售為租、降價促銷,增加客戶數量……達到人為培養市場的效果。
周鳴這一套,剛開始,沒幾個老頭聽,反而覺得荒唐。
隻有“佩奇魔法書店”的店長卡洛茲,聽了周鳴的理論後,心裏一動,根據他的一些建議,做了一些嚐試。
推出了三種服務。
分別是“會員卡租書服務”、“分期購書服務”、“以書換書服務”。
租書服務是指客戶交一筆押金,然後按小時收費,在店內閱讀,允許做少量的筆記,如果顧客損壞書籍,則需要賠償。
分期購書是指客戶一次性買不起的魔法書,可分多次付款,等錢全部付清後,他才可以把預訂的魔法書買走。
以書換書則是流落民間的一些魔法書或資料,如果有一定的價值,可以拿到書店裏交換,以書換書,如此,個人與書店老板手上,都增加了一本書籍,豐富了各自的藏書。
三項服務,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陷,但推出之後,不過兩個月的時間,佩奇魔法書店的盈利,增加了八成之多。
有了上百人的固定客戶,新增了30多本藏書。
卡洛茲店長,可以說嚐到了大甜頭。
其他店鋪看在眼裏,也紛紛行動,根據周鳴的建議,相繼推出了一些促銷製度或手段,譬如說限期特價、搞搞打折活動什麼的,效果都相當明顯。
自然,在這些店長老頭的眼中,周鳴成了個“頭腦靈活”、“鬼點子多”的天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