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德雲之社(2 / 2)

甚至,為了讓這座劇院,具有良好的采光性與內部回音特性,周鳴帶人燒製出了透明玻璃,覆蓋在了劇院屋頂;親自參與了廣場大舞台的設計,在天壇造型的舞台的地麵,鋪了回音性能良好的大理石,廣場四周,修造了18道回音牆;環狀木樓樓頂,加裝了擴音裝置……絞盡腦汁,想出種種手段,終於在這個沒有音響和擴音器的古代,做到了站在這個舞台中央大聲說話,台下千人能清晰聽聞的程度。

德雲社!

這塊字體龍飛鳳舞的鎏金牌匾掛上去後,周鳴鬆了一口氣,走群眾路線的德雲社計劃成不成,就看這座劇院開張運營後,觀眾的門票購買情況怎麼樣了。

硬件打好,還需軟件支撐!

所以,在劇院建成的前幾個月,周鳴派出大量“星探”,去青州的各個郡縣,開出高薪待遇,大肆招募民間藝人過來。

還別說,這個正處於盛世的時代,有閑有錢的中產階級多了以後,各類民間文化表演藝術,如百花齊放,也變得十分紅火起來。

如茶館酒樓裏,說書唱書的評書先生,各個郡縣都有,水平有高有低,算不得十分稀奇,周鳴開出月薪五貫,包吃包住,還有打賞提成的待遇後,一次招募了十五位評書先生過來,平均年齡在五十歲左右,語言表達水平都很不錯,周鳴給他們培訓了幾天,傳授了幾招絕活後,有幾位醍醐大悟的評書先生,經過一段時間的閉關,出來後就仿佛變了個人般,說出的評書,給人一種欲罷不能、怎麼聽都聽不夠的感覺。

這些評書先生,被周鳴編入到了“評書組”中。

除了評書先生,還有一批年輕靚麗,號稱賣藝不賣身,靠吹簫彈琴、吟詩唱詞、唱歌跳舞生存的樂手、歌女、舞女等人,周鳴也聘請了上百人過來(這些人,大多是他從勾欄之地贖身出來的),全部編入到了“歌舞團”中。

還有一些在街頭表演雜耍魔術、刀槍套路、胸口碎大石等項目的雜技藝人,周鳴也招募了三十多人,編入到“雜技團”中。

還有一些耍猴、耍蛇、耍雞、耍狗、耍各種小動物的“動物專家”,周鳴招募了十幾人,編入到了“馬戲組”。

除此之外,周鳴還看到了一些傳統戲劇的鼻祖,在這個時代也冒出了一些苗頭,如皮影戲、提線木偶戲、手影戲等等,雖然能表演這些戲劇的民間藝人極少,周鳴還是如獲至寶,開出極高待遇,把這些戲劇藝人,全部招募了過來,編入到“戲劇團”中。

還有一些吹拉奇怪樂器的老藝術家,能表演口技絕活的“仿聲大師”,和一些真能銀槍鑽喉不破、砍刀剁頭不斷、腳踩火炭不怕、手放油鍋炸不熟的各路民間奇人和大俠,這些人,隻能用一句“刀山火海任我闖,鋼筋鐵骨啥不怕”來形容。

這些奇人大俠,周鳴也來者不拒,統統招募過來,編入到了“異能組”中。

這裏要說一下,“異能組”中,還招到了一個名叫李大嘴的壯漢,此漢身高超過兩米、體重過三百斤,皮膚黝黑,體如黑塔,力氣驚人,可輕鬆舉起千斤重的碾石,飯量也大的驚人,一頓可吃下五十斤麥飯,還說隻是半飽……於是,這位年齡隻有十八歲、被家人趕出家門,聽說去周鳴哪可頓頓吃上飽飯,幾乎沒有半刻猶豫,李大嘴,當上了周鳴的貼身保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