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唐河,我們的母親河(1 / 2)

第一章唐河,我們的母親河

(一)

發源於八百裏伏牛山南麓有兩條支流:潘河(東支流,發源於方城七峰山南麓北柳樹溝)和趙河(西支流,發源於方城老立垛山東麓龍潭溝),這兩條支流宛若兩股銀色的水練自賒店鎮(現社旗縣)城西分別自東西兩側順流南下,又在城南龍泉寺相約而聚,合流而成唐河。唐河一路蜿蜒曲折南下,經新野,湖北西河口龔家咀與白河彙合而成唐白河,唐白河一路又向南,拱起千岩競秀,萬壑爭流,浩浩蕩蕩向漢江奔流而去。

古時的唐河為京都長安,洛陽通向江漢平原的隘道要衝,物阜民豐,曆來是商賈雲集四方貨物集散的地方,它是除了大運河之外,中州大地上最北的一條可以通航的河流。那些來自整個長江流域的船隻,水天相連處,船連著船,白帆相接,沿漢水—唐白河——唐河線路一路北上,最後在唐河的源潭鎮上岸換成旱路。唐河的源潭鎮是南北交通的交接點之一,早在明清時代源潭鎮曾是個非常繁華的地方,據史書記載,它的繁華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南陽府。

唐河兩岸,中州大地上生存著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豫西南兒女們,他們在漫漫曆史洪荒中默默勞作,繁衍生息,經曆了一代又一代的風雨滄桑。

由源潭鎮走旱路,向東偏南走大約十裏地,有個北、東、南三麵環唐河水,西麵是一望無際開闊的崗坡地圍成的小鄉村,這就是李子炎(公元1902—1951),文秀公第十七世孫的祖籍老家,南陽府唐縣李店鄉半坡村。

清朝中葉,李子炎的先祖李崇德由於在京做官越做越順當,家族人口迅猛遞增,半坡村裏的藍瓦蓋頂,青磚鋪地的三進院早已容納不了那麼多人口生存。不得已的情況下,他攜家帶口由半坡遷徙於李夭莊,自立門戶。

自李崇德一門遷徙離開半坡村,這裏就很少見到京城裏來往的官宦舉人們的影子了。如今的半坡和他的老宅院裏依然住著********的後裔們。

村東頭有一處坐西朝東的三進院,十分氣派,高門樓子,清一色的青磚到頂足足有兩層樓高,門樓底下很寬敞,足可以供十幾個人納涼避雨用。進大門往南,有一棵一摟粗的迎賓鬆,樹枝鬱鬱蔥蔥,長勢有樓門那麼高,鬆枝覆蓋處,是一排兩間頭的門房,這是看家護院的人居住的地方。進大門往北走,是一排三間頭的老廂房,李家管事的二爺就居住在這三間廂房裏。

二門以裏,正南方,有六間青磚藍瓦房,雕花窗欞,青石窗台,青磚鋪地,地麵上一排排,一行行擺放著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名貴花卉。花草兩側種著兩棵碗口粗的石榴樹。老四爺(祖父的叔)就居住在這正房內。南偏西有一個小門,進小門往裏走,六間青磚藍瓦房呈三角形圍成一個弧形,弧形圍城內是別有洞天的另一方世界,一棵彎脖子葡萄樹,枝枝葉葉的葡萄藤爬滿了院子搭建的木架子,上麵掛滿了一串串青青紫紫的葡萄,瑪瑙珠子似的誘人。一排三間頭的西廂房中規中矩排在弧形房子的外圍,這是六爺和他的兒孫們居住的地方。

順二門往裏走,就是後院。後院的正北方是一排四間頭的青磚藍瓦房,坐北朝南,院子內種著兩棵柿子樹,西偏南處有一間廚房,緊挨廚房還有一間大草房,草房裏麵常年擺放的都是一些雜物和農耕用具。而這後院,就是我的祖父李澤南(字,祥雲)排行老八,人稱八爺,他老人家和他的兒子(伯父:李興民,父親:李興證)生長的地方。

(二)

1906年,這個冬天好像特別的瘦長,正月已經過去很多天了,可春天的暖意卻絲毫沒有光顧的跡象。唐河兩岸,茫茫四野,依舊是衰敗和荒涼的景象,生命的綠色不知還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