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聲樂教學改革,必須以創新教育為指導,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成為創新型的音樂人才。
三、以心理教育為生命
聲樂教學改革,要以心理教育為生命。
心理學作為研究人的心理特征與規律的科學,在“以人為本”的21世紀,愈來愈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與應用。心理學的研究與應用,可以從更深的層麵上認知與把握人的本質。
而從歌唱心理學的視角考量,歌唱心理乃是整個歌唱藝術的支撐與動力。“我們研究歌唱心理,是人體科學與思維科學的深入,是研究、觀察與體驗人們在進行音樂活動時的規律,了解人們在學習、演唱過程中的行為,歌唱心理的應用是對人們在進行聲樂活動時的行為加以描述、解釋、預測及控製。”③
具體而言,歌唱心理學主要包括注意、感知、聯想、想象、情感、理解、意誌、性格、人格以及心理調控力、心理承受力等。
總之,學習聲樂不但要掌握聲樂的演唱技巧,還應對聲樂的教學理論有所了解和研究。聲樂教學發展到今天,在聲樂教育者的努力下,逐漸形成一個嚴格、科學的體係。隨著聲樂教學的實踐與深入,將推動聲樂教育向著更完善、更成熟的方向發展。
四、以多元教育為內容
聲樂教學改革,還必須以多元教育為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內部諸要素的總和,也是落實教學改革的具體憑借與依托。而多元化的21世紀,要求聲樂教學內容也要多元化,培養出“一專多能”的複合型音樂人才。
這種教學內容的多元化,既包括多種唱法的聲樂藝術本身的多元化,又包括聲樂與器樂的有機結合,以及聲樂演唱與聲樂教學、聲樂創作、聲樂理論研究、音樂策劃、音樂活動組織、音樂宣傳、音樂製作等的多元化。
總而言之,教學內容要以聲樂演唱為主,兼及多學科、多技能的多元化教學內容。
注釋:
①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49—250.
②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轉引自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要[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8:18—19.
③呂利.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實用教學新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51.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