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看到,在這種潮流中也有堅守者、清醒者,如山東工藝學校改為山東工藝美院後,始終沿用工藝美術的院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服裝學院等也還保留了工藝美術係。
隨著2004年國家文化體製改革,文化產業興起、中國經濟發展、文化市場興隆;2008年奧運會和2010年世博會等機會使世界關注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又逐漸回到人們的視野中,受到追捧。特別是近年來,黨和政府提出文化建設的重大命題,文化產業漸成支柱產業。民間收藏熱和一批以民間手工藝為基礎的企業的成功(湘繡、紫砂等),使民間手工藝的傳承、人才的培養又受到大家重視。
2012年教育部再次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在藝術門類一級學科“設計學”下,恢複了“工藝美術”二級學科。
當前工藝美術教育存在喜憂同在的情況,一方麵,一批學校開展了工美人才培養,據我們初步調查,目前開設工藝美術類、民間工藝類高等教育的學校大約有20所,分為三類,一類是清華大學等綜合性院校(7所左右),第二類是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服裝學院等藝術院校(6所左右),還有一類是職業院校,含公辦和民辦,如湖南湘繡學院等(5所左右)。另一方麵,不少非遺項目仍麵臨人亡藝絕的危險,急待解決傳承人培養問題。
北京城市學院2012年創辦了“首都文化藝術學院”,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已經招生、開學。辦學目標是培養有地方特色的,有一定文化基礎和藝術素養的,手工技藝紮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繼承者,從中能產生有文化、能設計、會製作的真正的傳承人。當然,能培養出大師級傳承人是更高的目標。我們在機製上采取校企合作,校業合作,與北京工美總公司及玉雕廠、牙雕廠、服裝廠合作,與工美行業協會、民間藝術家協會合作。通識教育由學校進行,聘請高水平專家、專業教師授課。技能培養采取合作模式,實訓基地建在工美技校和工廠、工作室。聘請工美大師等拜師帶徒,探索一條傳承人培養與學曆教育結合、人文教育與技能養成結合、構思設計與手工技藝結合、專家教育與大師培養結合、課堂學習與一線實訓結合的路徑。力圖探索一條傳統文化傳承的教育模式,為建設傳統文化傳承體係出力。
三、關於工美教育在建立傳統文化傳承體係中作用的幾點建議
(一)需要對工美傳承與教育的現實狀況有全麵的了解和認識,有必要組織一次深入一點的調研,進行相關的調查和分析。建議有關部門或協會組織這項調研。
(二)通過研究對傳承體係的理念和要求進行理論思考和梳理。如傳承必要性,什麼是優秀傳統文化,怎樣有效傳承,教育與傳承的關係,傳承體係的內涵和要求,傳承體係的架構和組成,傳承體係的建立、發展的環境條件和規律,傳承傳統與現代化的關係,建設途徑、措施、評價標準等都需要進一步研究。通過深入思考,使傳承體係建設形成觀念、認識的引領和理論的支撐。
(三)對傳承體係建設進行實踐探索。說探索是因為體係建設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日之功,不能理想化,甘於寂寞,不計名利,從點到麵,星火燎原。建議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教育的專業委員會,聯合起有誌者,形成實踐的點、線、麵,為形成體係做實際努力。我們實踐探索即從傳承人培養與教育結合的模式探索開始,通過對傳承與教育、學曆與師承、文化與技藝、設計與手工等方麵的關係的探討和實踐,與通過建立大師工作室,開展中職、高職、本科打通培養。為專業人才和重要技藝的傳承做實際工作,避免人亡藝絕的悲劇。
(四)加大宣傳力度。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不是新事,而建設體係是新事,會有一個艱難的過程,認識與影響密切相關,要通過宣傳引起社會關注,支持為傳承體係建設創造環境條件,通過宣傳使各方麵人士包括領導和專家支持、參與這項工作,更重要的是通過宣傳讓青少年認識這項工作,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參與其中。
作者係北京城市學院首都文化藝術學院院長,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