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痛風性關節炎(1 / 2)

由於血尿酸增高,尿酸鹽在關節組織沉積,刺激關節並引發一係列的炎症反應的一種關節炎,我們稱其為“痛風性關節炎”。

在臨床上,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但它隻是一個關節炎性疾病的總稱。引起關節炎的病因有很多,如受風寒或風濕、外傷跌撲、長期的不良姿勢、飲食不當等造成。臨床常見的關節炎類型有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勞損及外傷性關節炎、化膿感染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痛風性關節炎是眾多關節炎中的一個類型。雖然,它在急性發作時出現紅、腫、熱、痛、活動受限等症狀,與風濕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有些相似,但其發病原因、治療方法完全不同。

痛風性關節炎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1)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主要表現為急性發作的關節紅、腫、熱、痛和活動障 礙,幾天後症狀逐漸消退,關節功能恢複正常,無關節損害。

(2)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由於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反複發作,導致關節結構和周圍軟組織的破壞,關節出現不同程度的畸形和功能障礙,甚至形成痛風石。慢性關節炎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而且在慢性的基礎上往往還會急性發作,使關節損害更加嚴重。

痛風性關節炎最好發於第一趾蹠關節,其次是其他趾蹠、蹠、踝、足跟、指及腕關節等。反複發作時還可累及膝和肘關節等。較大的關節如髖、肩、骶髂關節受累較少。而下頜、胸鎖、脊柱等發生痛風性關節炎的機會極小。可以說,痛風性關節炎主要侵犯人體的小關節,尤其是四肢遠端的小關節。這些小關節由於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環差、皮膚溫度較低,組織相對缺氧,局部的 pH 低,使得尿酸易於沉積。而軀幹部的大關節,周圍均有肌肉和脂肪的包圍,血供豐富,溫度高於四肢末端小關節,局部的 pH不低,尿酸不易沉積,發生痛風性關節炎的概率就低。

據報道,國內 392 例痛風中第一趾蹠關節、蹠關節首先受累者平均為63.7%,最高達 93.2%,其次為指、趾、踝關節,髖關節受累僅 1例,無脊柱關節受累者。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常於夜間發病,起病急驟,甚至呈暴發性,在數小時內關節即可出現明顯的紅、腫、熱、劇痛和壓痛,關節活動障礙。患者多在夜間因關節疼痛而驚醒,或清晨起床發覺不能行走。疼痛劇烈者可似刀割,無法忍受,也有疼痛較輕、關節微紅而能照常活動者。較大關節受侵犯時可出現關節腔積液。首次發作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大多侵犯一個關節,以第一趾蹠關節為最常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後,局部症狀在24h 內達到高峰,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以後關節的紅、腫、熱、痛逐漸消退至完全恢複,此時病變關節局部的皮膚可出現脫屑和輕度瘙癢。

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可反複出現急性關節炎發作。其臨床症狀與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相似,隻在程度上略有減輕,全身症狀較輕。

大多數患者在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病時可無全身症狀,有的患者隻有輕微的全身不適,以局部關節炎為突出表現。有的患者有較輕的症狀,如頭痛、無力、食欲減退等,有一部分患者可出現惡寒、發熱,發熱為低熱或中等度熱,有的甚至發熱達 39℃以上。一般來說,全身症狀的有無與輕重除了與個體差異有關外,主要與關節炎的發作程度成正比。如果關節局部的紅、腫、熱、痛和活動障礙越明顯,全身症狀也就越嚴重;反之,全身症狀較輕。此外,在關節炎急性發作的同時有其他並發症存在,例如痛風石潰破後合並細菌感染、腎結石並發腎盂積水或泌尿道感染等,則有明顯的全身症狀。有資料顯示,第一次發作的痛風性關節炎往往有比較明顯的全身症狀,隨著發作次數的增加和病程的發展,全身症狀會逐漸減輕,而主要以關節的局部症狀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