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男性常見疾病的症狀及治療(1 / 3)

一、高脂血

哪些因素會引發血脂升高

當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或甘油三酯中的任何一項增高至超出正常範圍時稱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的危害在於它如果不治療,可以形成動脈粥樣斑塊,由此引發多種嚴重疾病。它可以並發冠心病、腦卒中、腎動脈硬化、周圍血管硬化等。此外,高血脂可誘發膽結石、胰腺炎,加重肝炎,導致男性性功能障礙、老年癡呆等疾病,最新研究提示高脂血症可能與癌症的發病有關。

有資料顯示,我國高血脂的年發病率為563/10萬,患病率為7681/10萬。而由高血脂導致的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人們健康的“致命殺手”。由此可見高血脂對人們健康的危害非常之大。其中不可忽視的是,高血脂的發病正逐步呈現出一定的地域特征。那麼,哪些因素是導致高血脂的元凶呢?高脂血症產生原因相對比較明確,主要是由於飲食結構長期失衡引起,與遺傳亦有一定關係。此外,本病還可因為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肥胖症等繼發而來。以下幾種因素都會引起此病。

1.吃肉多

飲食過於肥厚,高膽固醇的食物吃多了,於是問題就來了。專家們認為,冠心病死亡率的增加,其中血脂的升高是主要原因之一。

動脈把血液和氧氣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重要器官。如果身體內的“壞”膽固醇增加,再加上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等其他危險因素,會使得有害的脂質沉積在動脈壁上,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血液裏的“壞”膽固醇越多,聚集在動脈壁裏的就越多,斑塊就不斷長大,使動脈管腔逐漸變窄甚至發生阻塞,影響血液和氧的輸送,引起心絞痛、心肌缺血、腦梗死、肢體感覺或運動障礙等。

2.運動少

我國北方地區,特別是東北地區的氣溫在冬季將會大幅度下降。冬季戶外氣溫低,很多市民喜歡待在家中,戶外運動量明顯減少,致使有氧消耗降低,而這恰恰也是導致北方地區高血脂發病率較高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於冬季人們習慣攝入熱量較高的食物,如果不能合理運動,必將導致脂肪在體內的堆積。同時,隨著近年來私家車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或正準備選擇汽車作為他們的代步工具,自行車這個當年的“三大件”逐漸被忽視,這也減少了這一群人的運動量。

專家建議,可以根據地域及氣候特點,安排適合自身健康狀況的有氧運動,如自行車、跳繩、健步走等。

3.嗜酒

喝酒的習慣也是誘發高血脂的主要因素之一。

飲酒過量,極易造成熱能過剩而導致肥胖,同時酒精在體內可轉變為乙酸,乙酸使得遊離脂肪酸的氧化減慢,脂肪酸在肝內合成為甘油三酯,而且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分泌也會增多。所以,長期大量飲酒,就會出現嚴重的高脂血症。

戒除吸煙的習慣,適度飲酒,才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關鍵。

4.食鹽多

除了遺傳和環境因素外,飲食方麵的因素對患高血脂有很大影響。醃製品食用過多,則會為高血脂的發生埋下隱患。

5.遺傳因素

一些原發性高脂血症,特別是較明顯的血脂異常,往往與家族遺傳密切相關。目前比較明確的與遺傳有關的高脂血症主要有三種,家族性異常β-脂蛋白血症、家族性缺陷、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得了高脂血有哪些表現

根據程度不同,高血脂的症狀也表現不一,主要表現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輕度高血脂通常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但沒有症狀不等於血脂不高,定期檢查血脂至關重要。

第二,一般高血脂的症狀多表現為頭暈、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肢體麻木、胸悶、心悸等,還會與其他疾病的臨床症狀相混淆,有的患者血脂高但無症狀,常常是在體檢化驗血液時發現高脂血症。

另外,高脂血症常常伴隨著體重超重與肥胖。

第三,高血脂較重時會出現頭暈、目眩、頭痛、胸悶、氣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說話、肢體麻木等症狀,最終會導致冠心病、腦中風等嚴重疾病,並出現相應表現。

第四,長期血脂高,脂質在血管內皮沉積所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會引起冠心病和周圍動脈疾病等,表現為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卒中和間歇性跛行(肢體活動後疼痛)。

第五,少數高血脂還可出現角膜弓和脂血症眼底改變。角膜弓又稱老年環,若發生在40歲以下,則多伴有高脂血症,以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多見,但特異性不強。高脂血症眼底改變是由於富含甘油三酯的大顆粒脂蛋白沉積在眼底小動脈上引起光折射所致,常常是嚴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並伴有乳糜微粒血症的特征表現。

高脂血患者如何進行自我調養

發現高血脂血症後,首先應進行飲食調整、改善生活方式以及對上述影響因素加以控製。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藥物治療。具體包括:

1.限製高脂肪食品

嚴格選擇膽固醇含量低的食品,如蔬菜、豆製品、瘦肉、海蜇等,尤其是多吃含纖維素多的蔬菜,可以減少腸內膽固醇的吸收。不過,不能片麵強調限製高脂肪的攝入,因為一些必需脂肪酸的攝入對身體是有益的。適量的攝入含較多不飽和脂肪酸(控製飽和脂肪酸的攝入)的飲食是合理的。各種植物油類,如花生油、豆油、菜子油等均含有豐富的多不飽和脂肪酸,而動物油類,如豬油、羊油、牛油則主要含飽和脂肪酸。食物的膽固醇全部來自動物油食品,如蛋黃、動物內髒、魚子和腦等,含膽固醇較高,應忌用或少用。

2.改變做菜方式

做菜少放油,盡量以蒸、煮、涼拌為主。少吃煎炸食品。

3.限製甜食

糖可在肝髒中轉化為內源性甘油三酯,使血漿中甘油三酯的濃度增高,所以應限製甜食的攝入。

4.減輕體重

對體重超過正常標準的人,應在醫生指導下逐步減輕體重,以每月減重1~2千克為宜。降體重時的飲食原則是低脂肪、低糖、充足的蛋白質。

5.加強體力活動和體育鍛煉

體力活動不僅能增加熱能的消耗,而且可以增強機體代謝,提高體內某些酶,尤其是脂蛋白酯酶的活性,有利於甘油三酯的運輸和分解,從而降低血中的脂質。

6.戒煙並少飲酒

適量飲酒,可使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明顯增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因此,適量飲酒可使冠心病的患病率下降。酗酒或長期飲酒,則可以刺激肝髒合成更多的內源性甘油三酯,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增高引起高膽固醇血症。因此,中年人還是以不飲酒為好。嗜煙者冠心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是不吸煙者的2~6倍,且與每日吸煙支數呈正比。

7.避免過度緊張

情緒緊張、過度興奮,可以引起血中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凡有這種情況,可以應用小劑量的鎮靜劑用量應(遵醫囑)。

8.藥物治療

通過上述方法仍不能控製的高脂血症患者應加用藥物治療。藥物的選擇請在谘詢專業醫生之後,由醫生根據具體病因、病情做出選擇。

9.進行適當按摩

高脂血患者可以通過自我按摩來降低血脂。下麵為大家提供幾個小方法。

⑴將雙手常摩腹部順、逆方向各36次。

⑵用雙掌根部夾擠腹部並提起,反複數次。

⑶單手四指尖置於脊椎一側,反複推磨膀胱經中下段。

以上方法適用於輕度高脂血患者,隻要長期堅持,對降低血脂是有一定效果的。對於重症或伴有並發症的患者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二、脂肪肝

脂肪肝的發病原因

肝髒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具有分泌膽汁、儲存糖原及解毒等重要機能。肝髒與脂質物質代謝密切相關,使脂肪的消化、吸收、氧化、轉化等過程保持動態平衡。脂肪肝,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脂肪性肝病正嚴重威脅國人的健康,成為僅次於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認為隱蔽性肝硬化的常見原因。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現象,而非一種獨立的疾病。其臨床表現輕者無症狀,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屬可逆性疾病,早期診斷並及時治療常可恢複正常。

據有關資料顯示,脂肪肝的發病率近幾年在歐美和我國迅速上升,成為僅次於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在某些職業人群中(白領人士、出租車司機、職業經理人、個體業主、政府官員、高級知識分子等)脂肪肝的平均發病率為25%;肥胖人群與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發病率為50%;嗜酒和酗酒者脂肪肝的發病率為58%;在經常失眠、疲勞、不思茶飯、胃腸功能失調的亞健康人群中脂肪肝的發病率約為60%。近年來脂肪肝人群的年齡也不斷下降,平均年齡隻有40歲,30歲左右的病人也越來越多。45歲以下男性脂肪肝患者明顯多於女性。脂肪肝已成為青年和中年男性健康的頭號殺手。

脂肪肝的具體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長期酗酒

據對長期嗜酒者肝穿刺活檢,7 5%~9 5%有脂肪浸潤。還有人觀察,每天飲酒超過80~160克則乙醇性脂肪肝的發生率增長5~25倍,飲酒後乙醇取代脂肪酸,使脂肪酸積存,酮體在體內堆積,體內乳酸、丙酮酸比值增高,乳酸過多抑製尿酸由腎排出,引起高尿酸血症;使肝糖原異常減少,導致低血糖,有的患者發生猝死。此類脂肪肝發展的危害性較大,但輕度酒精性脂肪肝隻要戒煙酒4~6周後,其轉氨酶水平就能減少到正常水平。

2.過胖

肝內脂肪堆積的程度與體重成正比,重度肥胖者脂肪肝性變率高達61%~94%;肥胖人體重得到控製後,其脂肪浸潤亦減少或消失。這類脂肪肝的治療應以調整飲食為主,基本原則為“一適兩低”,即適量蛋白、低糖和低脂肪,平時飲食注意清淡,不可過飽,多食新鮮蔬菜和瓜果,限製熱量的攝入。同時要加強鍛煉,積極減肥,隻要體重下降,肝內脂肪浸潤即明顯好轉。

3.盲目減肥

禁食、過分節食或其他快速減輕體重的措施可引起脂肪分解短期內大量增加,消耗肝內穀胱甘肽(GSH),使肝內丙二醛和脂質過氧化物大量增加,損傷肝細胞,導致脂肪肝。從已知的研究來看一般通過純節食減肥或藥物減肥一個月體重下降1/10或以上者得脂肪肝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一旦停止減肥體重反彈也會非常快。目前許多年輕人患脂肪肝的原因就是盲目減肥。

4.疾病因素

糖尿病患者約50%可發生脂肪肝,其中以成年病人為多。因為成年後患糖尿病的人有50%~80%是肥胖者,其血漿胰島素水平與血漿脂肪酸增高有關,脂肪肝變既與肥胖程度有關又與進食脂肪或糖過多有關。這類病人一方麵需要積極采取病因治療,另一方麵要低糖、低脂肪、低熱卡及高蛋白飲食,病人脂肪熱卡占總熱卡的25%以下為宜。很多疾病也會誘發脂肪肝,如糖尿病、潰瘍性結腸炎、遺傳性高脂血症、半乳糖血症、先天性癡呆綜合征等疾病,都有可能引發脂肪肝。

5.藥物因素

某些藥物或化學毒物通過抑製蛋白質的合成而致脂肪肝,如四環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嘌呤黴素、環己胺吐根堿以及砷、鉛、銀、汞等,此類脂肪肝應立即停用該藥,必要時輔以支持治療,直至脂肪肝恢複為止。

6.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缺乏蛋白質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多見於攝食不足或消化障礙,不能合成載脂蛋白,以致甘油三酯積存肝內,形成脂肪肝。如重症營養缺乏病人表現為蛋白質缺乏性水腫,體重減輕,皮膚色素減退和脂肪肝,在給予高蛋白質飲食後,肝內脂肪很快減少或輸入氨基酸後,隨著蛋白質合成恢複正常,脂肪肝迅速消除。

溫馨提示

有些人養成了飯後喜歡馬上喝茶水的習慣。認為這樣,既可以清洗口腔,又能幫助消化,其實這很不利於脂肪肝的預防。吃葷的之後不要立即喝茶。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能與蛋白質合成具有吸斂性的靶酸蛋白質,這種蛋白質能使腸道蠕動減慢,容易造成便秘,增加了有毒物質對肝髒的毒害作用,從而引起脂肪肝。

脂肪肝的表現

通常所說的脂肪肝主要指因肥胖、糖尿病和酒精等因素所致的慢性脂肪肝。此類脂肪肝多為隱匿性起病,因此缺乏特異的臨床表現。脂肪肝的臨床表現多樣,輕度脂肪肝的患者可能僅有疲乏感,而多數脂肪肝患者較胖,故更難發現輕微的自覺症狀。中重度脂肪肝有類似慢性肝炎的表現,可有食欲缺乏、疲倦乏力、惡心、嘔吐、體重減輕、肝區或右上腹隱痛等。

脂肪肝的病人多無自覺症狀或僅有輕度的疲乏、食欲缺乏、腹脹、噯氣、肝區脹滿等感覺。由於患者轉氨酶常有持續或反複升高,又有肝髒腫大,易誤診為肝炎,應特別注意鑒別。B超、CT均有較高的診斷符合率,但確診仍有賴於肝穿活檢。

臨床檢查,75%的患者肝髒輕度腫大,少數病人可出現脾大、蜘蛛痣和肝掌。

脂肪肝患者的自我調養

1.從飲食上入手

下麵介紹的18條措施,在脂肪肝的自療自養中是非常重要的:

⑴絕對禁酒。

⑵選用去脂牛奶或酸奶。

⑶每天吃的雞蛋黃不超過2個。

⑷忌用動物油;植物油的總量也不超過20克。

⑸不吃動物內髒(即下水、下貨)、雞皮、肥肉及魚籽、蟹黃。

⑹忌食煎炸食品。

⑺不吃巧克力。

⑻常吃少油的豆製品和麵筋。

⑼每天食用新鮮綠色蔬菜500克。

⑽吃水果後要減少主食的食量,日吃一個蘋果,就應該減少主食50克。

⑾山藥、白薯、芋頭、土豆等,要與主食米、麵粉調換吃,總量應限製。

⑿每天攝入的鹽量以5~6克為限。

⒀蔥、蒜、薑、辣椒等“四辣”可吃,但不宜多食。

⒁經常吃魚、蝦等海產品。

⒂降脂的食品有:燕麥、小米等粗糧,黑芝麻、黑木耳、海帶、發菜及菜花等綠色新鮮蔬菜。

⒃晚飯應少吃,臨睡前切忌加餐。

⒄每天用山楂30克,草決明子15克,加水1000毫升代茶飲。

⒅如果脂肪肝引起肝功能異常或者轉氨酶升高時,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降脂藥、降酶藥物和魚油類保健品,但不宜過多服用。

溫馨提示

牛奶豌豆羹:將豌豆250克淘洗幹淨,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熬煮至熟爛,然後取出製成豆泥。另取一鍋,加入適量的清水煮沸,加入豆泥和白糖,攪拌均勻,再煮沸1~2次,加入牛奶60克,勾芡即可。中醫認為,豌豆性平、味甘,具有和中益氣、利尿解毒之功效。尤其適用於脂肪肝、高脂血症、動脈硬化、腹脹、肢浮腫等患者食用。

2.運動不可少

⑴運動誤區要糾正。“脂肪肝是吃出來的,多動動、少吃吃,自然會好”,這個粗淺的概念似乎人人都懂。於是乎,一些誤區也隨之出現。諸如:“我每天動個不停,家務全是我做的”;“平時我沒空,逢節假日我會去健身中心鍛煉個半天”;“我每天工作量很大,已經夠我消耗的了,不必再作其他運動”等等。其實,合適的運動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製訂出運動治療方案。

⑵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患者的具體情況包括:性別、年齡、體重、平時活動量的大小、鍛煉場所的條件、工作的特殊性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疾病等等。比如說一般以餐後散步為宜,但對有些患者來說可能就不適宜;對一些伴有下肢關節退行性病變的患者來說,則不宜選擇類似慢跑、登梯等關節活動度較大的運動;同樣年齡和其他健康狀況相似的男女青壯年,由於性別、體型的不同,所給予的運動量也應不同,這就是為何在治療脂肪肝時一定要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後作出相應的指導。

⑶運動也需開處方。治療性運動需要在消化科醫師和康複科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患者作出客觀、綜合的評估後,製定一個科學的運動處方,在運動的方法、時間、強度、頻率和運動量各方麵作出具體量化指標,然後再對患者的適應性和療效進行階段性評估,不斷調整、不斷完善。各項運動項目,由於其量化指標不同,所產生的“耗氧量”也不同。專科醫生為你開設的運動處方,將為你度身量製。

運動處方的製定既要適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又要掌握其適宜的“耗氧量”,這樣才能達到既合情合理、又科學安全的標準。

⑷適度運動取代藥物。脂肪肝的治療需要綜合措施,單純靠藥物既不經濟又有害處,因為肝髒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藥物治療在去脂、降脂的同時又加重了肝髒本身的工作負擔。而運動療法既經濟,又隨意,既科學,又安全。但運動不能盲目、不能過頭、也不能動而無效。

3.定期體檢

對於那些不愛體檢的男性來說,即便沒有明顯症狀,得了脂肪肝也需要提高警惕。因為一旦縱容脂肪肝的肆意發展,給它“自由的發展空間”,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脂肪肝非常可能會引發消化係統疾病、心血管疾病、影響視力和性功能,還有就是可以導致肝硬化和肝癌。因此,得了脂肪肝一定要定期進行體檢,以防並發症和惡化病變的發生。

脂肪肝患者的運動處方

總之,關於脂肪肝的飲食療法和運動方式有很多種類,但如何選擇,怎樣做,什麼方案最適合你?這些具體的內容都需要在專科醫師指導下,為你製定個性化的處方。

哪些項目適合脂肪肝患者?以鍛煉全身體力和耐力為目標的全身性低強度的動態運動,即有氧運動,如慢跑、中快速步行(115~125/分鍾)、騎自行車、上下樓梯、爬坡、打羽毛球、踢毽子、拍皮球、跳舞、廣播體操、跳繩和遊泳等,可使交感神經興奮,血漿胰島素減少,而兒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和生長激素分泌增加,抑製甘油三酯的合成,並促進脂肪分解。

脂肪肝患者的運動項目應以低強度、長時間的有氧運動為主。以有氧代謝為特征的動力性活動對脂肪肝患者降脂減肥、促進肝內脂肪消退的效果較好。

鍛煉時間多長合適呢?用“強度×時間”表示運動量來看,強度高的運動持續時間要比較短,如果強度低則持續時間就要長,應按照脂肪肝患者的生活背景和肥胖程度考慮時間和強度的搭配。運動量漸增,並做到有恒、有序和有度,每次鍛煉時必須完成規定的運動指標。

以步行為例,可從5000步/日,漸增至7000~10000步/日,進而快步步行,階段性地增加運動量;可遵循“3、5、7”原則,即每日3000米(30分鍾內),每周5次,每次步行後脈搏與年齡之和為170.

注意,運動不要過量。脂肪肝患者應根據運動後勞累程度和脈搏選擇適當的運動量,以運動時脈搏加快,運動後疲勞感於10~20分鍾內消失為宜。鍛煉後如果有輕度疲勞感,但是精神狀態良好、體力充沛、睡眠好、食欲佳,說明運動量是合適的。如果鍛煉後感到十分疲乏、四肢酸軟沉重、頭暈、周身無力、食欲欠佳、睡眠不好、第二天早晨還很疲勞、對運動有厭倦的感覺,說明運動量過大,需要及時調整。鍛煉過程中如果出現呼吸困難、麵色蒼白、惡心嘔吐等情況,應立即停止運動,必要時采取相應的處理。

三、高血壓

哪些原因會引起高血壓

高血壓病是指在靜息狀態下動脈收縮壓或舒張壓增高(≥140/90毫米汞柱),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謝紊亂以及心、腦、腎和視網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以器官重塑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鍾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測得的血壓≥140/90毫米汞柱可以診斷為高血壓。臨床上很多高血壓病人特別是肥胖型常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較多的伴有高血壓,因此將兩者稱之同源性疾病。糖尿病人由於血糖增高、血黏稠度增加、血管壁受損、血管阻力增加,易引起高血壓。由此可知高血壓與糖尿病都與高血脂有關,因此防治高血壓病與糖尿病都應該同時降血壓、調節血脂。

高血壓一般分為2種:繼發性高血壓和原發性高血壓。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高血壓主要是指原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多起於憂思鬱怒,長期精神緊張以及不良刺激產生的應激反應,使大腦皮層功能失調,皮層和皮層下中樞互相調節與平衡作用受到破壞,血管舒縮功能紊亂,以致全身小動脈收縮,血壓升高。

高血壓的發病因素有:

1.年齡

發病率有隨年齡增長而增高的趨勢,40歲以上者發病率高。

2.食鹽

攝入食鹽多者,高血壓發病率高。有統計表明食鹽&;;lt;2克/日,幾乎不發生高血壓;3~4克/日,高血壓發病率3%;4~15克/日,發病率33.15%;&;;gt;20克/日發病率30%。

3.體重

肥胖者發病率高。

4.遺傳

大約半數高血壓患者有家族史。

5.環境與職業

有噪音的工作環境、過度緊張的腦力勞動均易發生高血壓,城市中的高血壓發病率高於農村。

高血壓還常常隨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出現,例如,很少運動、大量飲酒、吸煙、血脂值過高。一項新的研究還顯示,與工作有關的煩惱和其他心理壓力都有可能會引起高血壓,對於男性而言,工作壓力的影響尤其重要。

◎得了高血壓有哪些表現

1.早期表現

早期多無症狀,偶爾體檢時發現血壓增高,在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或勞累後感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可能係高級精神功能失調所致。早期血壓僅暫時升高,隨病程進展血壓持續升高,髒器受累。

2.腦部表現

頭痛、頭暈常見。一般此情況多由於情緒激動、過度疲勞、氣候變化或停用降壓藥而誘發,還會出現血壓急驟升高、劇烈頭痛、視力障礙、惡心、嘔吐、抽搐、昏迷、一過性偏癱、失語等症狀。

3.心髒表現

早期,心功能代償,症狀不明顯。後期,心功能失代償,發生心力衰竭。

4.腎髒表現

長期高血壓致腎小動脈硬化。腎功能減退時,可引起夜尿、多尿、尿中含蛋白、管型及紅細胞。尿濃縮功能低下,酚紅排泄及尿素廓清障礙。出現氮質血症及尿毒症。

5.惡性高血壓的表現

此病有乏力、口渴、多尿等症狀;視力迅速減退,眼底有視網膜出血及滲出,常有雙側視神經盤水腫;迅速出現蛋白尿、血尿及腎功能不全;也可發生心力衰竭、高血壓腦病和高血壓危象,病程進展迅速多死於尿毒症。

高血壓病人如何進行自我調養

1.合理膳食

⑴高血壓患者的飲食宜忌

①碳水化合物食物

適宜的食物:米飯、粥、麵類、葛粉、湯、芋類、軟豆類。

應忌的食物:番薯(產生腹氣的食物)、幹豆類、味濃的餅幹類。

②蛋白質食物

適宜的食物:牛肉、豬瘦肉、白肉魚、蛋、牛奶、奶製品(鮮奶油、酵母乳、冰淇淋、乳酪)、大豆製品(豆腐、納豆、黃豆粉、油豆腐)。

應忌的食物:脂肪多的食品(牛和豬的五花肉、排骨肉、鯨魚、鯡魚、金槍魚等)、加工品(香腸)等。

③脂肪類食物

適宜的食物:植物油、少量奶油、沙拉醬。

應忌的食物:動物油、生豬油、熏肉、油浸沙丁魚。

④維生素、礦物質食物

適宜的食物:蔬菜類(菠菜、白菜、胡蘿卜、番茄、百合根、南瓜、茄子、黃瓜),水果類(蘋果、橘子、梨、葡萄、西瓜),海藻類、菌類宜煮熟才吃。

應忌的食物:纖維硬的蔬菜(牛蒡、竹筍、豆類),刺激性強的蔬菜(香辛蔬菜、芒荽、芥菜、蔥等)。

⑤其他食物

適宜的食品:淡香茶、酵母乳飲料。

應忌的食物:香辛料(辣椒、咖喱粉)、酒類飲料、鹽浸食物(成菜類、成魚籽)、醬菜類、咖啡。

⑵高血壓病人應注意的飲食習慣

①首先要控製能量的攝入,提倡吃複合糖類,如澱粉、玉米。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這類糖屬於單糖,易引起血脂升高。

②限製脂肪的攝入。烹調時,選用植物油,可多吃海魚,海魚含有不飽和脂肪酸,能使膽固醇氧化,從而降低血漿膽固醇,還可延長血小板的凝聚,抑製血栓形成,防止中風,還含有較多的亞油酸,對增加微血管的彈性,防止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壓並發症有一定的作用。

③適量攝入蛋白質。高血壓病人每日蛋白質的攝入量以每公斤體重1克為宜。每周吃2~3次魚類蛋白質,可改善血管彈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鈉排出,從而降低血壓。如高血壓合並腎功能不全時,應限製蛋白質的攝入。

④多吃含鉀、鈣豐富而含鈉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帶、萵筍;含鈣高的食品有牛奶、酸牛奶、蝦皮。少吃肉湯類,因為肉湯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夠促進體內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腎髒的負擔。

⑤限製鹽的攝入量。食鹽的攝入量應逐漸減至每日6克以下,即普通啤酒蓋去掉膠墊後,一平蓋食鹽約為6克。這裏的攝入量指的是食鹽量包括烹調用鹽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鈉折合成食鹽的總量。適當的減少鈉鹽的攝入有助於降低血壓,減少體內的鈉水瀦留。

⑥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每天吃新鮮蔬菜不少於8兩,水果2至4兩。

⑦適當增加海產品攝入,如海帶、紫菜、海產魚等。

2.適量運動

有句話說:“年輕時,用健康換取金錢,年老時,用運動換取健康。”運動除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膽固醇的生成外,並能增強肌肉、骨骼與關節僵硬的發生。運動能增加食欲、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秘、改善睡眠。除了要堅持持續運動,而且還要做到有氧運動,這樣才會有幫助。有氧運動同減肥一樣可以降低血壓,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騎自行車和遊泳都是有氧運動。

⑴進行運動的注意事項

①勿過量或太強、太累,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增加活動量。

②注意周圍環境氣候:夏天應避免中午豔陽高照的時間;冬天要注意保暖,防止中風。

③穿舒適吸汗的衣服:選棉質衣料,運動鞋等也是必要的。

④選擇安全場所:如公園、學校,勿在巷道、馬路邊進行運動。

⑤進行運動時,切勿空腹,以免發生低血糖,應在飯後2小時。

⑵運動的禁忌

①生病或不舒服時應停止運動。

②饑餓時或飯後一小時內不宜做運動。

③運動中不可立即停止,要遵守運動程序的步驟。

④運動中有任何不適現象,應立即停止。

3.戒煙限酒

吸煙會導致高血壓。研究證明,吸一支煙後心率每分鍾增加5~20次,收縮壓增加10~25毫米汞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煙葉內含有尼古丁(煙堿)會興奮中樞神經和交感神經,使心率加快,同時也促使腎上腺釋放大量兒茶酚胺,使小動脈收縮,導致血壓升高。尼古丁還會刺激血管內的化學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壓升高。

長期大量吸煙還會導致大動脈粥樣硬化,小動脈內膜逐漸增厚,使整個血管逐漸硬化。同時由於吸煙者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紅蛋白含量增多,從而降低了血液的含氧量,使動脈內膜缺氧,動脈壁內脂的含氧量增加,加速了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因此,無高血壓的人戒煙可以預防高血壓的發生,有高血壓的人更應戒煙。

與吸煙相比,飲酒對身體的利弊就存在爭議。不時出現各種報告,有的說飲少量酒有益,有的說有害,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大量飲酒肯定有害的,高濃度的酒精會導致動脈硬化,加重高血壓。

4.心理平衡

高血壓患者的心理表現是緊張、易怒、情緒不穩,這些又都是使血壓升高的誘因。患者可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培養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的良好適應能力,避免情緒激動及過度緊張、焦慮,遇事要冷靜、沉著。當有較大的精神壓力時應設法釋放,向朋友、親人傾吐或鼓勵參加輕鬆愉快的業餘活動,將精神傾注於音樂或寄情於花卉之中,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從而維持穩定的血壓。

5.自我管理

⑴定期測量血壓,1~2周應至少測量1次。

⑵治療高血壓應堅持“三心”,即信心、決心、恒心,隻有這樣做才能防止或推遲機體髒器受到損害。

⑶定時服用降壓藥,自己不隨意減量或停藥,要在醫生指導下參照現階段病情予以調整,防止血壓反跳。

⑷條件允許,可自備血壓計,學會自測血壓。

⑸除服用適當的藥物外,還要注意勞逸結合、注意飲食、適當運動、保持情緒穩定、睡眠充足。

⑹老年人降壓不能操之過急,血壓宜控製在140~159毫米汞柱為宜,減少心腦血管並發症的發生。

⑺老年人服用去甲腎上腺素能使神經末梢阻斷藥物,可防止體位性低血壓。

⑻不需要嚴格禁止性生活,但注意以下幾種情況,不宜進行性生活。

①血壓剛降到正常水平,不要立即進行房事。②酒後應禁止性生活。③若有頭暈、胸悶等不適症狀症狀應停止性生活,並及時就醫。

6.按時就醫

⑴服完藥應就醫,聽取醫院的治療建議。

⑵血壓升高或過低,血壓波動大。

⑶出現眼花、頭暈、惡心嘔吐、視物不清、偏癱、失語、意識障礙、呼吸困難、肢體乏力等應立即到醫院就醫。如病情危重,請求救120急救中心。

四、糖尿病

糖尿病的發病原因

糖尿病是由遺傳因素、免疫功能紊亂、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種致病因子作用於機體導致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抵抗等而引發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係列代謝紊亂綜合征,臨床上以高血糖為主要特點,典型病例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等表現,即“三多一少”症狀。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上喜歡吃甜食而肥胖的病人,腦力勞動者較多。據最新統計,我國已有3500萬人患有糖尿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大,糖尿病的發病率還會有一定的增長趨勢。

我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素問》及《靈樞》中就記載了“消渴症”這一病名。漢代名醫張仲景《金匱要略》之消渴篇對“三多”症狀亦有記載。唐朝初年,我國著名醫學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尿液是甜的。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約為95%。1型糖尿病多發生於青少年,因胰島素分泌缺乏,依賴外源性胰島素補充以維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見於中、老年人,其胰島素的分泌量並不低,甚至還偏高,臨床表現為機體對胰島素不夠敏感,即胰島素抵抗。

胰島素是人體胰腺B細胞分泌的身體內唯一的降血糖激素。胰島素抵抗是指體內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組織如肌肉、脂肪對胰島素促進葡萄糖的吸收、轉化、利用發生了抵抗。臨床觀察胰島素抵抗普遍存在於2型糖尿病中,高達90%左右。糖尿病可導致感染、心髒病變、腦血管病變、腎衰竭、雙目失明、下肢壞疽等而成為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糖尿病高滲綜合征是糖尿病的嚴重急性並發症,初始階段可表現為多尿、多飲、倦怠乏力、反應遲鈍等,隨著機體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劇發展,出現嗜睡、定向障礙、癲癇樣抽搐、偏癱等類似腦卒中的症狀,甚至昏迷。

糖尿病的典型表現

糖尿病症狀可總結為“三多一少”,所謂“三多”是指“多食、多飲、多尿”,“一少”指體重減少。

1.多食

由於大量尿糖丟失,如每日流失糖分500克以上,機體處於半饑餓狀,能量缺乏需要補充,引起食欲亢進,食量增加。同時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島素分泌,因而病人易產生饑餓感,食欲亢進,老有吃不飽的感覺,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飯,主食達1~1.5千克,副食也比正常人明顯增多,還不能滿足食欲。

2.多飲

由於多尿,水分丟失過多,發生細胞內脫水,刺激口渴中樞,出現煩渴多飲,飲水量和飲水次數都增多,以此補充水分。排尿越多,飲水也越多,形成正比關係。

3.多尿

尿量增多,每晝夜尿量達3000~5000毫升,最高可達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數也增多,一兩個小時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晝夜可達30餘次。糖尿病人血糖濃度增高,糖分不能被機體充分利用,特別是腎小球濾出而不能完全被腎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滲透性利尿,出現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4.消瘦(體重減少):

由於胰島素不足,機體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質分解加速來補充能量和熱量。其結果使體內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丟失,病人體重減輕、形體消瘦,嚴重者體重可下降數十斤,以致疲乏無力、精神不振。同樣,病程時間越長,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顯。

糖尿病的預防

1.不暴飲暴食,生活有規律

吃飯要細嚼慢咽,多吃蔬菜,盡可能不在短時間內吃含大量葡萄糖、蔗糖的食品,這樣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時間內快速上升,對保護胰腺功能有幫助,特別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記住!

2.防止感染

性生活有規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過量的抗生素。有些病毒感染和過量抗生素會誘發糖尿病。

3.生理調節

糖耐量不正常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可以在最大限度內防止糖尿病的發生。具體方法可以采取每年吃三個月的煙酰胺、維生素B1、維生素B6、甲基維生素B12增強胰腺功能;在季節更替時吃半個月的維生素C、維生素E,劑量要大,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清除自由基(也可以每年分兩段時間肌注維生素B12,每次2周,一天一支)。

4.多鍛煉身體,少熬夜

在治療糖尿病過程中,進行適當的運動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對於老年患者及肥胖的男性患者來說更為重要。一般情況下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方式以有氧運動為主,如步行、跑步、騎自行車、爬山、爬樓梯、劃船、遊泳等,其中步行簡便易行且效果顯著。但同時也要注意避免過度勞累,應合理安排,勞逸結合。

5.糖類攝入

這是相對來說,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飲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島素的參與。但是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與葡萄糖,請患者慎食蜂蜜。

6.合理飲食

⑴避免肥胖,維持理想且合適的體重。

⑵定時定量,每餐飲食按照計劃分量進食,不可任意增減。

⑶少吃油煎、炸、油酥及豬皮、雞皮、鴨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⑷烹調多采用清蒸、水煮、涼拌、涮、烤、燒、燉、鹵等方式。不可太鹹,食鹽攝入量6克以下為宜。

⑸少吃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腰花、肝、腎等動物內髒類食物。

⑹烹調宜用植物性油脂。

⑺配合長期性且適當的運動、藥物、飲食的控製。

⑻經常選用含纖維質高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蔬果等。

⑼含澱粉質高的食物及中西式點心均應按計劃的分量食用,不可隨意吃,以免過量吸取。

⑽少吃精製糖類的食物,如煉乳、蜜餞。

⑾多食用苦瓜或苦瓜茶,苦瓜降糖更安全、無任何副作用,糖尿病預防和控製要比治療簡單得多。

糖尿病的治療

1.藥物治療

糖尿病治療的主要目的包括:糾正代謝紊亂,消除症狀,保障(兒童患者)正常生長發育,維護良好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的能力;預防各種急性或慢性並發症和伴隨症的發生,延長壽命,降低病殘率和病死率。在獲得上述目的的同時,不應過多限製患者的生活質量。糖尿病治療的原則為:持之以恒、綜合管理。糖尿病的治療不僅包括高血糖的控製,尚需同時針對一些並發症(如高血壓、脂質代謝紊亂等)采取綜合治療。糖尿病高血糖的治療一般包括合理運用糖尿病教育、飲食治療、運動療法、藥物治療及自我監測等多種手段,盡可能使糖代謝控製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2.按摩療法

按摩療法是一種自然療法,包括患者自我按摩、他人被動按摩。實踐證明,按摩對糖尿病均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不僅可改善糖尿病的症狀,降低血糖和尿糖,更可對血管神經並發症起到防治作用。

按摩是通過各種被動性的手法刺激,引起局部和全身反應,從而調整機體功能,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方法。疾病的發生主要是因為人體髒器的功能發生紊亂,而人體又失去了平衡和調節的能力。

按摩就具有平衡和調節的作用。按摩可扶正祛邪、增強體質。按摩時局部皮膚往往發紅,測量皮膚溫度則明顯增高,這是血管擴張,局部充血和血液循環改善的結果,有利於損傷的修複。

具體操作方法:先把手抱成一個球狀,兩個小指衝下,兩個拇指衝上,掌心相向,指尖向前,把兩個掌根放在大橫穴上(肚臍兩側一個橫掌處),小指放在關元穴(在肚臍下四個手指處)。另外大拇指放在中脘穴上(在肚臍上方一橫掌處)。這個穴位你不一定找的非常準確,大體位置對了就可以。把手放在這個地方微微的往下一壓,然後上下快速的顫動,這個動作應該至少每分鍾超過150次。應該在飯後半個小時或者睡前半個小時做,一般做3~5分鍾。這個手法不但可以降糖,對降壓並治療便秘,效果也很好。

五、冠心病

冠心病的主要病因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簡稱冠心病。是一種最常見的心髒病,是指因冠狀動脈狹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機能障礙和(或)器質性病變,故又稱缺血性心髒病。冠狀動脈是供應心髒自身血液的小動脈,當其發生粥樣硬化後,血管壁上可出現脂肪沉著,產生粥樣斑塊,使動脈管腔狹窄,造成心肌供血不足,甚至可引起心肌缺血性壞死。症狀表現為胸腔中央發生一種壓榨性的疼痛,並可遷延至頸、頷、手臂、後背及胃部。此病發作時的其他可能症狀有眩暈、氣促、出汗、寒戰、惡心及昏厥。嚴重患者可能因為心力衰竭而死亡。

由於冠心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很高,嚴重危害著人類的身體健康,從而被稱作是“人類的第一殺手”。

由於冠狀動脈狹窄的支數和程度的不同,其冠心病臨床症狀也有不同。

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認為與高血壓、高脂血症、高黏度綜合征、糖尿病、內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齡大等因素有關。

1.年齡與性別

40歲後冠心病發病率升高,男性多於女性,腦力勞動者較多。

2.高脂血症

除年齡外,脂質代謝紊亂是冠心病最重要預測因素。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和冠心病事件的危險性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每升高1%,則患冠心病的危險性增加2%~3%。甘油三脂是冠心病的獨立預測因子,往往伴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糖耐量異常,後兩者也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

3.高血壓

高血壓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展關係密切。收縮期血壓與舒張期血壓更能預測冠心病事件。140~149毫米汞柱的收縮期血壓和90~94毫米汞柱的舒張期血壓更能增加冠心病死亡的危險。

4.吸煙

吸煙是誘發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是唯一可避免的死亡原因。冠心病與吸煙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用量-反應關係。

5.糖尿病

冠心病是未成年糖尿病患者首要的死因,冠心病占糖尿病病人所有死亡原因和住院率的80%左右。

6.肥胖症

肥胖已明確為冠心病的首要危險因素,可增加冠心病死亡率。肥胖被定義為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厘米)的平方),男性≥27.8,女性≥27.3時,即為肥胖。

7.久坐生活方式

不愛運動的人冠心病的發生和死亡危險性將翻一倍。

8.其他

尚有遺傳、飲酒、環境因素等。

冠心病的表現

由於冠心病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狀態、敏感程度、病情進展程度和側支循環建立情況的差異,使臨床表現千差萬別、多種多樣。最初病人可無任何症狀或不適,偶爾在查體時發現,心電圖有缺血型改變,提示患者患有“隱匿型冠心病”或存在“無症狀心肌缺血”,應提高警惕,定期複查,並給予積極的防治。冠心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而最常見的表現是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1.心絞痛

心絞痛是指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的、暫時的缺血與缺氧,無氧代謝產物刺激心髒末梢神經纖維,經胸椎交感神經傳入大腦皮質,進而引起以胸痛為主的臨床綜合征。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一步發展,管腔狹窄程度≥75%時,便可嚴重影響心肌供血而發生心絞痛。此時症狀多數表現為發作性胸骨後或心前區的壓榨樣或緊縮樣疼痛,並向左肩、左臂、左手指內側放射,而有的心絞痛表現在胸部以外,如頭痛、牙痛、咽痛或上腹部脹痛或不適,有的單獨表現為腿痛等等,常需要與相應器官所致的不適相鑒別。每次發作多在2~3分鍾。

2.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發生前一周左右常有前驅症狀,如在靜息和輕微體力活動時發作心絞痛,伴有明顯的不適和疲憊。心肌梗死時表現為持續性劇烈壓迫感、悶塞感,甚至刀割樣疼痛,位於胸骨後,常波及整個前胸,以左側為重。部分病人可延左臂尺側向下放射,引起左側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部分病人可放射至上肢、肩部、頸部、下頜,以左側為主。疼痛部位與以前心絞痛部位一致,但持續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緩解。需要注意的是,此病有時候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容易與腹部疾病混淆,並伴有低熱、煩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惡心、嘔吐,心悸、頭暈、極度乏力、呼吸困難等症狀,有瀕死感,可持續30分鍾以上,常達數小時。發現這種情況應立即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