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幾乎都是在自己成長的同時,不斷地與周圍人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一旦自己在比較中處於劣勢,心理就會產生不平衡感,壓力也就陡然而生。於是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來達成一個又一個欲望。
人生在世,誰都會遇到無數的困難、壓力,在這裏,我主要講的是如何保持一顆平常心,如何達到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態更加平穩。
現在是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時代,一個人從呱呱墜地的那天起,就要不斷地學習適應環境的無數本領:上小學,要麵臨考中學,光考上不行,還得考重點中學;上了中學還沒完事,還得繼續努力考大學,當然了,最好是重點大學。我們都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人,學生時代的壓力都不用細說。好不容易上了大學了,可麵對著現在就業形勢的嚴峻,找個工作太困難了。算了,咬咬牙,再考個碩士吧,這就又得在眾多的“高人”中保持“平衡”,擠過那座又窄又漫長的獨木橋。
這時,如果再想就業可能壓力就會小一些了。可是真正工作了又會發現能人這麼多,想要立於不敗之地就得付出更多的艱辛。慢慢地,工作走上了正軌,才又發現周圍的人有房有車,自己卻什麼也沒有,心理又不平衡了。怎麼辦?當然是要更加努力了。於是,路就這麼漫長。
每個人幾乎都是在自己成長的同時,不斷地與周圍人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一旦自己在比較中處於劣勢,心理就會產生不平衡感,壓力也就陡然而生。於是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來達成一個又一個欲望。當然,這種追求上進的精神我們提倡,但我在這要說的是要有個度的問題。人活在世上,欲望是永無止境的,我們不可能實現所有的願望,這時就要學會放棄,進而擺脫失望後的心理不平衡,避免壓力對我們的身心產生各種各樣的損害。
心理平衡是我們健康最重要的方麵。人要健康,最為關鍵的是心理健康,心態好。根據北京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健康教育所在200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因工作等構成心理壓力的,知識分子比非知識分子高出10%,35歲以上人群則更為突出。知識分子由於價值不能實現的失落感所造成的心理問題導致身體患病,這在醫學上被稱作心理問題的軀體化症狀。腦力勞動者由於工作壓力大,影響正常的內分泌,影響睡眠和食欲,在這些人群中服用安眠藥的比例高,高血壓、頸椎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較一般人群為高。人情緒不好就容易感冒,而長期抑鬱則容易患癌症。所以,如何做到心理健康對他們來說,更是至關重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壓力是很多疾病的根源。因此,心理平衡、心態好的作用可以超過其他一切保健作用的總和。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體的各個係統才會處於最佳的協調狀態,一切疾病都能減少。但心理平衡並非心如枯井,更不是麻木不仁;心理平衡是一種理性的平衡,是人格升華和心靈淨化後的崇高境界,是寬宏、遠見和睿智的結晶。我們可以試著從下麵幾個方麵來保持一顆平衡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