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生物鍾對人體的作用(1 / 1)

順應生物鍾,遵循睡眠節律

一天24小時,一個月大約30天,一年四季……人類和所有動物一樣,都處於一個有周期性節律的環境之中,不同的是,人類所遵循的周期種類更多,包括很多人類自己規定的周期,比如一周是7天,一天工作8小時等等。因此,為了生存,為了適應環境,生物就必須掌握這些節律的特性。生物鍾的出現,就是動物與環境交互的過程和結果,它負責接收外界的節律性信號,並調節“內環境”,使之與環境協調一致。這個生物鍾發出的信號也控製著生物每一天的節律,如激素的分泌、體溫的升降、睡眠與覺醒的交替等。

那麼,生物鍾到底是什麼?是如何形成和產生的?它的機製和作用是什麼?它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任何生物,從誕生時開始,體內就形成自動控製生物節奏的生物鍾。科學家發現,每種生物,從微小的單細胞草履蟲到萬物之靈的人,都是由一種複雜、神秘的生理節奏所控製的。就如同有一個自控鍾一樣,在時刻調節著機體,能夠讓機體的各部分都保持其獨特的協調節奏。這一生物節奏是大自然的產物和傑作,承襲基因代代相傳,不可改變。如果不遵循這一節奏,經常改變生物的生理節律,經常撥動生物鍾的“時針”,那麼就會危害健康。

在各種生物中,生物鍾所處的位置是不盡相同的。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類動物,其生物鍾存在於下丘腦視交叉上核神經組織;對於某些軟體動物來說,其生物鍾存在於眼睛裏;而蟑螂類的生物鍾在存在於複眼和腦結合的視葉神經組織中。而且,以人類為代表的脊椎動物並非隻有一個生物鍾,在腦內的交叉上核和鬆果體等部位至少有三個。

生物鍾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控製生物休息和活動的時間,告訴生物什麼時候應該休息、睡眠,什麼時候應該活動、工作。控製人睡眠的就是大腦內部的“睡眠中樞”和生物鍾。生物鍾是隱藏在我們體內的生物時間表,它的功能是為我們的大腦裝上“油門”和“刹車”,控製大腦的運轉和休息。當天黑以後,大腦就會告訴我們:天黑了,該休息了。即使有的人不想睡覺,但睡意已襲來,到時候就上床睡覺了。當睡眠達到一定時間程度時,大腦又會發出指令,告訴我們該清醒和起床了。同樣,即使有人還不想醒,不想起床,但因受生物節律製約,到時候也會自然醒來和起床。

事實上,生物鍾就是與睡眠密切相關的鬆果體。因為很多學者將生物鍾定位在“大腦的視交叉上核,也就是兩眼視神經交叉點的上方”,而這個位置上的針尖大小的腦細胞正是鬆果體。因此人們有理由認為:我們腦子裏有一個生物鍾,可能與一個叫鬆果體的神經核團有關,這是人體內的一個天然時鍾,它以24小時為周期,其精確度可達1%,每天的誤差不超過5分鍾。

那麼,為什麼鬆果體會發揮生物鍾的作用呢?原來,秘密全在於它具有獨特功能的感光器。生物鍾之所以能夠調節生物作息功能,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它對光的感覺特別敏銳。可以說,光是生物鍾發揮協調生物作息功能的重要因素。晝行性高級動物看重的就是光,有光就能夠活動,無光隻好休息,所以對光的敏感特別強。自古以來,很多生物就形成了一天之內在亮的時候活動、暗的時候睡覺這樣一種生活節律,人類的睡眠、覺醒節律也就是與此同步形成的。魚、蛙等動物的鬆果體在頭皮底下,進化為高級動物的人的鬆果體則藏在腦內,但卻位於眼睛後上方,能夠通過眼睛窺視外界的光而作出反應。如此一來,就變成利用眼睛來測定明暗了,與視覺路線直接連接的“視交叉上核”被稱為鬆果體的神經叢就能出色地擔負起生物鍾的使命。鬆果體退下來後,會緊閉在大腦深處,盡管現在由視覺傳回來的明暗信息是迂回地到達鬆果體,但依然與以前一樣,鬆果體在變暗時會分泌褪黑激素引導人睡眠,而變亮時則停止分泌以促進人興奮和活動。

金點子

大腦皮層興奮與抑製兩種狀態的自我調節形成了人的睡眠節律。養成定時上床和定時起床的良好習慣,有助於建立自己的生物節律。上床和起床時間可自定,但必須基本固定不變,這樣既可適應晝夜興奮與抑製交替節律和生物鍾節律,也可使自己的生活規律化、正常化,定時起居作息,到睡眠時間自然困倦思睡,到該起床時自然清醒起床,成為習慣,生活正常有序,心態安定自然,有助於良好的睡眠,也有助於強身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