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秋風紅葉話秋補(1 / 2)

一葉知秋,未雨綢繆

不久前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提出,秋天光照的減少與季節性情感抑鬱症有關,並可用人造目光給予治療。

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月明風清,桂花飄香。重陽節前後,人們登高望遠,遍插茱萸,飲菊花酒,吃桂花糕,正是平分秋色的大好時光。

但此後,與春夏陽氣上升不同,隨著陽光曰照時間的縮短,陰氣漸增,秋天顯出了自己的特色。秋,帶有幾分肅殺,“蕭瑟秋風今又是”;又有幾分悲涼,“萬裏悲秋常作客”;還有幾分憂鬱,“秋風秋雨愁煞人”。

古人造字真為精彩絕倫,把“秋”字加上“心”變成“愁”字,意指秋天的心情常有“愁”的滋味。事實正是這樣,這與不久前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提出的秋天光照的減少與季節性情感抑鬱症有關,並可用人造目光給予治療的結論不謀而合,幾乎如出一轍,不同的是中國人的發現要早4000年左右。

人體生理與廿四節氣

古人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是告訴人們,一葉知秋,要早做準備,及早“養陰”。

春夏秋冬,四時交替。古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將全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表明氣候、物候、人體生理的變化規律,用以指導農事生產和養生保健,至今仍有重要實用意義,是我國古代傑出的科學成就之一。

秋季六個節氣是: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表示氣候由熱轉涼進入“陽消陰長”過渡期,位置也從處於太陽黃經的135度逐漸轉至225度,氣溫也由“立秋”時秋高氣爽轉至“霜降”時最低氣溫0℃左右的“露凝結為霜而下降”。古人認為“霜者喪也,陰氣所凝,其氣慘毒,物皆喪也”,所以將喪夫的婦女稱為遺孀。

從現代醫學角度看,秋季及初冬的氣候特點是:光照減少,日短夜長,僅9月份,光照就減少75分鍾;氣溫下降,溫差增大,北京地區日夜溫差達11~15℃;空氣幹燥,濕度偏低,濕度僅30%左右。自然的變化使人體也發生相應變化:萬物凋零,秋風肅殺,讓人徒生悲涼、抑鬱之感;氣溫下降,四肢,尤其足部遠端毛細血管收縮,皮膚溫度下降;血壓升高,血黏度增高,代謝增高,心髒耗氧增多,易促發心腦血管疾病。氣溫下降及空氣幹燥會降低呼吸道黏膜抵抗力,細小支氣管阻力增加,黏膜纖毛運動減少,使感冒、支氣管炎、哮喘增多。同時腹部及背部受寒也會誘使胃炎、潰瘍發作。總之,人體機能發生全麵相應變化: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血黏度增高,代謝加快,產能增多。機體需要補充更多食物和能量,以提高耐寒和抗病能力。在動物界,動物貯存食物,進食增多,體毛變細變密,長秋膘,都是為了過冬做準備。古人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是告訴人們,一葉知秋,要早做準備,及早“養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