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近交遠攻(3 / 3)

建安年間,張臶移居上黨,當時的並州牧高幹讓他做樂平令,他不理會,並離開到常山去講學,曾有門徒數百人。後來又遷居任縣。正史中,曹操後來也征召張臶多次,張臶皆以年老多病為由不應,沒有前去。

曹操心中憤怒,讓廣平太守盧毓搞定。盧太守剛上任三天,主簿報告可以按以前的做法,送交拜帖去見張臶。盧毓教訓他道:“張先生是所謂既上不侍奉皇帝,下不結交諸侯的人。對這樣的人,難道用拜帖請見,就可以讓他美名更卓著嗎?”於是隻派主簿帶著信,送上羊、酒作為儀禮。張臶仍然不予理會。

魏齊王曹芳正始元年,張臶以一百零五歲高齡去世。據說當時有戴勝鳥在張臶家門北麵築巢。張臶對門人說:“戴勝鳥屬陽,卻在屬陰的背麵築巢,這是凶兆啊。”於是他彈琴唱歌,作詩兩篇,十天後就去世了。

同年,廣平太守王肅到任,對張臶表達了敬意,並給他的家屬榮譽和特殊照顧。張臶一百零五歲的年齡,是《三國誌》中明文所載,他應該是東漢末到三國時期有可靠記載的最長壽的人之一。

魏明帝青龍四年詔書說:“張掖郡黑河的洶湧波濤中出現了寶石背負的圖像,圖像畫的是一隻靈龜,立於川西,青色的質地,素色的文路,又畫有麟鳳龍馬,形狀鮮明,文字宣告天命,粲然可觀,意義著明。太史令高堂隆上告朝廷說:‘這種寶物的顯示是古代聖明皇帝所沒有蒙受過的,實在是大魏的吉祥命運,東序的罕見之寶。’”此事頒告天下。任縣縣令於綽將詔書帶去詢問張臶,張臶秘密地對於綽說:“神明隻預言未來,而不追述以往。先用禎祥之兆預告未來,然後興盛還是衰落才會隨之而來。漢朝滅亡已久,曹魏已得天下,還追述什麼興廢之兆呢?這塊寶石今天的變異,隻是將來之吉祥的征兆。”後來司馬氏果然取代了曹魏。

與張臶同時代的人,對他的評價往往著眼於他在亂世中不任官、不投靠諸侯的隱士之風,以及造福鄉裏的功績。王肅評價他道:“此君篤學隱居,不與時競,以道樂身。”陳壽則稱他與另一隱士胡昭“闔門守靜,不營當世”。後世也有人認為張臶的淡泊明誌、不慕名利是他長壽的秘訣。

《三國誌·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原文記載張臶事跡:時巨鹿張臶,字子明,穎川胡昭,字孔明,亦養誌不仕。臶少遊太學,學兼內外,後歸鄉裏。袁紹前後辟命,不應,移居上黨。並州牧高幹表除樂平令,不就,徙遁常山,門徒且數百人,遷居任縣。太祖為丞相,辟,不詣。太和中,詔求隱學之士能消災複異者,郡累上臶,發遣,老病不行,廣平太守盧毓到官三日,綱紀白承前致版謁臶。毓教曰:“張先生所謂上不事天子,下不友諸侯者也。此豈版謁所可光飾哉!”但遣主簿奉書致羊酒之禮。青龍四年辛亥詔書:“張掖郡玄川溢湧,激彼奮蕩,寶石負圖,狀像靈龜,宅於川西,嶷然磐峙,倉質素章,麟鳳龍馬,煥炳成形,文字告命,粲然著明。太史令高堂隆上言:”古皇聖帝所未嚐蒙,實有魏之禎命,東序之世寶。“事頒天下。任令於綽連齎以問臶,臶密謂綽曰:”夫神以知來,不追已往,禎祥先見而後廢興從之。”

陳龍光腦中閱罷張臶生平,心中大喜,一拍桌子站起道:“大舅哥,張子明天下奇人也!快領我去見他!”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