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鋼琴家》中鋼琴音樂對電影藝術的詮釋和演繹
外國電影評論
作者:王瓊
電影《鋼琴家》是根據鋼琴家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的,由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的。影片通過描寫動蕩的二戰時期中,一位勇敢的猶太鋼琴家的遭遇,客觀冷靜地反映出了戰爭與和平。同時,影片通過對肖邦音樂的成功運用,沒有粉飾雕琢的特技表演,沒有強大宏偉的戰爭場麵,而是以抒懷、惆悵的旋律表達了一種隱忍的精神和力量,充滿了鋼琴音樂的藝術魅力,使這部電影脫穎而出。在2002年戛納電影節中,獲得了第55屆的金棕櫚大獎。並且在2003年第75屆奧斯卡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獎和最佳導演獎三大獎項。在《鋼琴家》這部影片中,選用了肖邦的11首鋼琴音樂曲目。這些作品創作於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風格題材,充滿了鼓舞人心的戲劇性力量,使影片充滿了濃厚的音樂情調,也對影片起到了貫穿劇情的作用。片中展現的肖邦夜曲顯露出在夜晚萬籟俱寂的心聲,表達出一種幻想和沉思。在鋼琴上每一個跳躍的音符都用妥協甚至舍身的態度敲打著人們的心靈,充斥著一種反抗和痛苦的聲音,因此,肖邦這11首不同時期的作品襯托出了斯皮爾曼飽經風霜的命運。尤其是《夜曲》就像是為斯皮爾曼量身定做的一樣。
一、 鋼琴音樂對影片藝術的完美演繹
(一)音樂與電影
音樂是電影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藝術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數百年的曆史。如今,伴隨著科技手段的不斷完善和發展,音樂突破了傳統空間局限性,效果也隨之展現得非常完美,表現出了新的題材和新風尚。電影藝術成了導演領導下的音樂、攝影、美術等全方位的群體藝術,不再是簡簡單單的導演藝術。首先,電影是音畫的藝術形式,而電影的表現形式離不開音樂,電影是聽覺和視覺的感受。在電影的整個發展過程中,都體現出了人們對聲音的需要,因此,在喧鬧的城市中,沒有聲音的電影是沒有辦法立足的,人們到電影院觀看電影,除了電影劇情的需求,還有就是想感受音樂特效帶給我們的震撼。其次,電影中許多場景片段的樂曲中有各種各樣的節奏,從影片開始到結束,通過音樂節奏,把不同的電影風格和電影場景充分的表現出來了。如:當到處隱藏的斯皮爾曼躲到閣樓的時候,德國軍官演奏了孤寂清冷、傷感淒愴的貝多芬《月光奏鳴曲》,充分表達了德國軍官的人情味。由此可見,《鋼琴家》為了避免德國軍官因為放走斯皮爾曼而顯得不合乎情理,采用了這種背景渲染的手法。隨後,背景音樂以斯皮爾曼彈奏的肖邦《g小調第一敘事曲》,為影片後麵的部分做了一個完美的鋪墊,預示著德國軍官將會遭受懲罰,代表了斯皮爾曼在反抗,音樂使音樂節奏和畫麵完美的一致。
(二)電影音樂的表現
在電影中,電影音樂主要有功能性音樂和現實性音樂的表現形式。其中,功能性音樂穿插在故事情節中,在銀幕中,觀眾沒有辦法直接找到聲音的具體來源,如:街頭演唱、歌曲演唱等,即:主觀音樂。而在畫麵中能直接找到來源的音樂是現實性音樂,即客觀音樂的表現。一般情況下,我們熟悉的電影插曲、主題曲等都是電影音樂。通過電影整體架構把握,電影音樂的目的是更好的為電影服務,如:在《鋼琴家》中,片頭部分和斯皮爾曼參加比賽的部分等,都出現了很多的鋼琴演奏。同時,在影片的開頭部分,鋼琴音樂反映出了比較平靜和平的社會生活風貌,並沒有出現戰爭的場麵,然而當畫麵切換到電台錄音棚的時候,德國軍隊的硝煙完全破壞了以前表麵的現象,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二、 電影《鋼琴家》中鋼琴音樂對電影藝術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