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工業時代(1 / 3)

序:工業時代

清末重臣李鴻章在評論晚晴政局時,說過一句話:

“此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也。”

從清末往前數三千年是商代。李鴻章的意思是:我們遇見了中國曆史上從沒有見過的新局麵。

其實何止是中國,近代的工業革命是全世界人類都沒有遇見過的新局麵,它徹底改變了全人類,從國家形態到個人的生活方式,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要講的中國近代史,實際上就是“工業革命影響傳統中國史”。所以我們得先離開中國來到歐洲,從歐洲的工業革命講起。

我要回答一個問題:工業革命為什麼會出現?它為什麼先出現在歐洲,沒有出現在亞洲呢?

首先,這可能和歐洲的地理環境有關。

在農業時代,經商的最大困難是交通不便,唯一高效的運輸方式是水運。

中國雖然瀕臨大海,但是航海條件惡劣,沿海運輸難度較大。

除了海運外,中國內陸還有很多大運河,但是運河開鑿成本巨大,有時還會幹涸堵塞。而且相對於廣闊的中國內陸,這些運河覆蓋的麵積仍舊有限。總體來說,中國大部分地區還是交通不便的內陸,大宗貨物運輸起來十分不劃算。

所以在中國古代史上,除了大運河沿線(比如杭州、開封)以及以廣州為中心的東南沿海地區外,大部分地區都維持著自產自足的小農經濟,沒有從事大規模商業的交通條件。

歐洲不同,歐洲有一個麵積廣大的地中海,地中海水麵相對比較平靜,易於航行。在很早的時候,地中海沿岸就出現了很多商業城市。

歐洲雖然和中國一樣,也有大片的內陸地區,但是經濟重心是不一樣的。在農業時代,中國的經濟重心偏內陸。在交通不便的內陸有大片的農田。但是歐洲一離開地中海沿岸,氣候就沒那麼好了,地中海往北大部分的土地都是草地和森林,隻有地中海沿岸那一圈適合耕種。所以古代中國的經濟中心是內陸,古代歐洲的經濟中心是地中海沿岸。所以商業對古代中國的經濟就相對沒那麼重要,對於古代歐洲就很重要。

前麵說的是地理上的區別。除了地理因素,還有政治因素。

中國古代以中央直接統轄地方的郡縣製度為主,在這種製度下,中央朝廷可以對地方任意征收,很多王朝出於穩定統治的考慮,都采取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但是歐洲在羅馬帝國崩潰以後,長期分裂,每個國家的內部又實行分封製,國王和領主控製的領地很小,他們需要的很多物資就不能靠強行征收,隻能依靠購買,所以必須依賴商人的存在。就算統治者厭惡商人,也不能完全消滅掉他們。

由於這些原因,古代歐洲相比古代中國,擁有了更發達的商業活動。

商人們為了賺錢,什麼事都願意幹。

剛開始,歐洲商人靠著從東方運貨,賺了很多錢。可是後來,阿拉伯國家在中亞崛起,阻斷了商路。歐洲商人被迫駕船出海去尋找通往亞洲的新商路,這就是所謂的“地理大發現”時代。隨著地理大發現,航海家們發現了很多新土地。

航海家驚喜地發現,這些新土地的原住民十分落後,他們人麵對歐洲的長槍火炮毫無抵抗之力。於是,航海家們在這些新土地上拚命掠奪,他們搶劫、挖礦、開辦種植園、把土著變成他們的奴隸。一時之間,大洋上到處都是來來往往的商船,運輸著各種各樣的商品。這些商船把殖民地的礦藏、香料和奴隸運到歐洲,又把歐洲的武器、工藝品運到殖民地。每一趟貿易都讓他們大發其財。

繁榮的貿易也刺激了歐洲的工廠——借助在全球往來的商船,歐洲的產品可以銷往全世界,銷路幾乎變得無限大。隻要工廠能生產出質優價廉的商品,生產多少就能賣出多少,賺錢沒有上限。

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商業競爭也變得空前激烈,歐洲的商人們拚命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商人們拿出很多錢去資助科學家研究新的生產設備。比如英國的紡織業競爭特別激烈,於是很多紡織商人都投入資金改進設備,結果在短短的幾十年裏,各種新型的紡紗機層出不窮,技術的進步速度和農業時代相比有天壤之別。

其中最重要的技術進步,是蒸汽機的發明。

蒸汽機的價值可不僅僅是“我們又多了一台新機器”這麼簡單。

還記得我們最早在講原始人類的時候,講過能量的問題嗎?我們說,原始人類從使用火焰到蓄養家畜、種植食物,這種種進步背後的本質,都是能量利用率的提高。我們每個人能支配的能量越多,個人的生活質量就越高,社會就越發達。

在農業時代,無論生產技術怎麼提高,生產的主要能源都來自於人力和畜力。古人雖然也燒柴燒煤,但是隻限於烹煮取暖,所產生的價值極為有限。風車和水車在生產中的價值也很低——說白了,農業時代主要靠人的胳膊、靠牛馬的雙腿來創造財富,其中又以人力占大頭。

人類和牲畜要靠食物來獲得能量,所以農業社會生產力的大小,從根本上又是由田地的產出決定的。一個國家的土地總量是有限的,除了宋朝引入占城稻、明末清初引入南美作物那種偶然的技術進步外,土地上農作物的產量也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整個國家的生產總值也有一個難以突破的上限。所以農業社會經過上千年的發展,經濟總量的進步非常有限。

蒸汽機的價值在於打破了這一極限。

蒸汽機為人類生產引入了新的、儲量驚人的能量來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後來,人類又發明了電動機,所能利用的能源又擴展到由煤炭、水壩發出的電能,再後來又有了核能。這意味著一個人所能生產、占有的財富可以遠超過他的體力上限。無論是國家的經濟總量,還是個人的生活質量,都因此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前兩本書裏,我們講過很多農業時代的政治規律,什麼農業的重要性啊,什麼人口的波動規律啊,什麼遊牧地區和農耕地區的戰爭啊,到了工業時代全都不算數了。除了基本的人性不變,政治、經濟規律幾乎全部洗牌重來。

這是貨真價實的“三千餘年一大變局”。

我們簡單說說到底都有哪些變化。

首先,衡量一個國家國力強弱的標準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