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來自一位不願透露姓名或者ID的設定黨前輩提供的設定,我在此對他表示深切的感謝。很大程度上,我沿用的世界也會在這個設定之下。或許有人能從某些令人熟悉的筆法或者語調,乃至於記憶中認出這位作者(這種可能性毫無疑問是存在的),但是無論如何,他本人既然堅持著這種令人稍微感到有些奇怪的匿名的原則,我也就必須尊重這一點。--------------------------------------以下是轉載的內容-------------------------------
筆者一直堅信──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主導人類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律不會改變……
*****
ad紀年末期,石油資源枯竭、新經濟變革、太空時代的到來,甚至還有環境惡化,都極大地改變了地球上的政治生態──唯一不變,隻有至高無上的國家利益:
曾經風靡一時的(單一)民族國家運動,那種不斷試圖搞獨立(或者稱作分裂)、把版圖變得越來越細越來越小的努力,被證明即使僥幸成功也無法使自己的國家在新世界裏獲得一席之地──畢竟,光是能源變革,就不是大多數國家能夠單獨應對的事情.
以此為推動,各民族、各國家的重整與再編運動方興未艾──東方人擅長使用簡介的言語來揭示複雜和深刻得多的哲理,用我們的話來說,這叫"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似乎調換了這兩句的順序?)……
r.c.war(restru-war,再構築戰爭),雖然總是被後世誤傳為第三次世界大戰(the-world-war-iii).但除了中亞的某兩個愚蠢國家在克什米爾投下了幾枚原子彈以證明戰爭是多麼沒有回報的選擇外,全世界範圍內再沒有發生超過此規模的地區性戰事了……
***
美國、英國和加拿大是"大西洋聯邦(atlantic-federation)"公認的三駕馬車.由於,聯邦體製是目前所有政體中,處理州權(地方自治權)和邦權(中央政府權力)之間的關係最為恰當的一種.所以另外兩個國家才會甘願放棄外交和軍事權力投身於這個新的"帝國"之中,而不必擔心淪為合眾國的一個普通省份.
同樣的,出於投桃報李的原因,大西洋聯邦除了首都華盛頓以外,還保留了"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和"加拿大總督政府"這個兩個象征性的權力機構──因為其下的省份都在聯邦國會(參眾兩院)中獲得了席位,隻是處於曆史和感情的原因,他們並沒有改名為"xx州"──並在實際上(這才是最重要的)一勞永逸地解決了愛爾蘭(注意不是北愛爾蘭)和魁北克問題…(注1)
當然,對於其他國家而言,能夠成為聯邦的區區一州就已經是無上的榮幸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即使不能整體升格為第51個州(美國現在有50個州)也沒有關係──譬如墨西哥.麵積太大人口太多的它被肢解為東南西北四個"墨西哥州"(與新墨西哥州new-mexico區別).並且,根據《聖安東尼奧條約》(因美墨合並條約在san-antonio談判簽署而得名),墨西哥必須推行"英語化",並隻能按照其普及程度逐步獲得完整的州權…
相比之前,加勒比海國家的境遇有好有壞,一些在ad時代中就緊跟美國步伐的國家,如巴哈馬、海地等,被"恩準"並入距離最近的佛羅裏達州(florida).至於其他國家,則分別簽署了《古巴組織法》、《多米尼加組織法》、《牙買加組織法》……直到《巴拿馬組織法》通過──聯邦再次將這個關鍵的國際水道攬在懷中……
需要說明的是,在這一係列組織法(organic-act)中,上述地區均是大西洋聯邦的"未合並領土",其居民享有聯邦公民權,但不能在總統選舉中投票──這才是以前的合眾國與現在的聯邦都不是北極熊那種狂熱的土地愛好者的真正原因:候選人都不想到那種地方去拉選票!!
所以,從理論上說,其他人是可以高喊著"古巴/多米尼加/巴拿馬(還有很多名字可以選擇)…自古以來就不是大西洋聯邦的一部分…"雲雲,然後衝過去插上自己的國旗的…
遺憾的是,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有人敢跳出來這麼做的跡象……
***
在大西洋的另一邊,世界上國土麵積最大的"歐亞聯邦(eurasiaion)"則用另一種方式解決自己的權力分配問題──大家應該就猜到了,那就是基於歐盟(european-union,eu)模式的超國家聯合體…
由成員國(ate)派出代表組成的歐亞議會(eurasian-parliament),其規模比大西洋聯邦國會小得多,但這並不意味著前者的效率有多麼高.根據《布魯塞爾憲法》(歐亞首都),歐亞的官方語言就包括德法俄意西5種,再加上其他歐洲小國的語言,歐亞政府在自己的文件中使用的語言不下10種!
這也從側麵說明了,在政治、經濟和軍事層麵之後,歐亞無力、似乎也無意進行(單一)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融合.當然了,由於總量巨大,歐亞好像也不十分在意由此造成的那點國力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