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及時注射乙腦疫苗
乙腦是通過黑斑蚊傳染的疾病,可致使患者產生高熱、頭痛、嘔吐、抽風,甚至昏迷等症狀,並容易留下後遺症,如癱瘓、智力低下等。
寶寶在滿1周歲要是連續注射2針乙腦疫苗,間隔7~10天,在2、3、6、7、13歲仍要各加強1針才能維持身體的免疫力,預防乙腦的發生。乙腦疫苗誘導體內產生抗體需1個月,所以寶寶具體注射乙腦疫苗的時間,可根據各地區乙腦病開始流行時間提早1個月。華北地區最佳注射時間為5月份,東北地區為6月份,南方各省為4月份。
乙腦疫苗比較安全,注射後可出現局部輕度紅腫,個別的寶寶會有38℃以上的發熱反應,根據情況應去醫院診治。若寶寶體質過敏,在注射後第3天,局部的紅腫瘙癢會達到最重。之後就會逐漸消除,不必過於擔心。
2.及時接種流感疫苗
一項由美國疾病控製和預防中心(CDC)資助的最新研究結果提示,給嬰幼兒接種流感疫苗不僅可預防流感病毒感染,而且對呼吸道和病毒(RSV)感染也有保護作用。
經常與流感病毒一起流行的RSV感染,是美國5歲以下兒童因下呼吸道感染接受住院治療的最常見病源,每年因此而住院的患兒約8.4~14.4萬例。
CDC立克次體與病毒性疾病研究室的科研人員進行了一項為時5年的研究,他們在聖弗朗西斯科海灣和西雅圖地區調查流感病毒流行占優勢的季節中嬰幼兒的急性呼吸係統疾病住院率。研究人員發現,研究期間,1歲左右嬰幼兒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住院率約是5~17歲兒童住院率的12倍,這些嬰幼兒無任何發生流感病毒相關並發症的高危因素。他們因此得出結論:應該考慮給2歲以下嬰幼兒常規接種流感疫苗。
2位內科醫師為這項研究撰寫了述評,他們說,許多兒科醫師都有一種感覺,即正常、健康的嬰兒較大齡兒童或青年易患重症流感和嚴重並發症。即使在流感病毒流行期,RSV感染的住院病例數仍高於流感病毒感染的住院人數。
3.打預防針前後應注意
初次打預防針時,應主動要求建立登記卡。每次打針要帶上預防接種登記卡,以便了解情況,防止重打或漏掉。
要詳細了解小兒的健康狀況,需做些必要的檢查。有禁忌症者不能注射,如發燒、過敏體質、哮喘及嚴重心、肝、腎等慢性疾病等。
注射的前1天,要給孩子洗好澡,或把胳膊洗幹淨,以免注射後引起局部感染。
要做好說服動員工作,消除小兒的緊張、恐懼心理,以防暈針,平時也不要用打針嚇唬孩子。
正常反應
包括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局部反應一般在打針24小時後開始出現,如紅、腫、熱、痛現象。紅腫範圍直徑在2.5厘米以內者為弱反應,在2.5~5.0厘米為中反應,在5厘米以上為強陽性反應,強陽性反應可引起局部淋巴結腫大、疼痛。如局部反應較重時,可用幹淨的毛巾熱敷,能促進藥物的吸收,但應注意防止感染。全身反應表現有發熱、頭昏、頭痛、全身不適、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異常反應
最常見的是過敏性皮疹。一般在注射後幾小時至幾天內出現。皮疹有多種多樣,以蕁麻疹最為常見。其次是暈厥,這與打針時空腹、疲勞、空氣悶熱、精神緊張等因素有關,往往注射後即刻或數分鍾之內出現頭昏、心慌、麵色蒼白、出冷汗、手足冰涼等症狀,嚴重者可失去知覺、呼吸減慢。還可出現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休克等異常反應。一旦出現這些反應,要立即請醫生處理。
觀察效果,觀察患病情況
打預防針後2周左右可產生抗體,1個月時抗體水平最高,以後緩慢下降。如果2周後不患打針所預防的那種疾病,特別是在流行季節裏仍沒有傳染上,說明打預防針的效果很好。觀察接種後的反應,打預防針後,肌體將產生以上各種局部或全身性反應,正是因為這種反應過程,才說明注射是成功的。如果注射後無任何反應,說明注射失敗,重新注射。做皮膚試驗及血清試驗,這2種試驗檢查,可以比較準確地反應體內抗體情況。因此,在打預防針後1個月左右,應去醫院做這些檢查,便可了解孩子打預防針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