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對症下藥不同體質人群的養生原則和方法(1 / 2)

成語故事華佗是我國東漢時期的著名醫生。每天找他看病的人總是門庭若市,熙熙攘攘。在一個春和日麗的上午,兩個人不約而同地來找他看病,他們都是當地的官員,一個叫倪尋,另一個是李延。倪尋長得膀大腰圓,身體壯實,而李延卻身體瘦小,弱不禁風。不過,他們的主要症狀都是頭疼發熱。由於他們都在一個部門當官,平時關係又不錯,所以兩人商量好看完病後一起回去。等了大約兩個時辰,好不容易才輪到他們。華佗問:“你們二位誰先看呀?”倪尋說:“李延兄,你身體不好還是你先看吧。”於是,李延沒有客氣,伸出手來就讓華佗把脈。華佗診過脈後,也不多說,揮毫而就,開了一個以發汗藥為主的發汗解表處方。並叮囑說:“你回家煮藥時間不能太長,吃完藥後一定要喝一些稀粥,發點兒汗,病就會好了。”等到倪尋看病時,華佗說:“你最近火氣很大,大便不通吧?”倪尋感覺很奇怪,說:“華大夫,您真神呀!您是怎麼知道我便秘的呢?”。華佗沒有直接回答,順手給他開了一付以瀉下藥為主的通腑瀉下藥方。然後說:“你回去後煮藥時間娶稍長一些,吃藥後會大便通暢,然後病情就會好轉。”兩人感到有些奇怪,於是就問:“華大夫,我們哥倆都是一樣的症狀,怎麼處方用藥卻大不相同呢?”華佗說:“倪尋的病是由腸道積熱、內傷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卻是因為外部受涼而引起的。你們倆人體質不同,病因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就不一樣。”兩人聽後恍然大悟,連忙點頭稱讚華佗醫術高明,他們回去後按藥方服藥,第二天病就好了。

成語出處《三國誌·魏誌·華陀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日:‘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日:‘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並起。”成語釋義對症下藥,意為針對病症用藥。比喻針對事物的問題所在,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養生道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中醫看病特點,就是現在所說的“辨證論治、對症下藥”。這是中醫理論的精髓,所以中醫講不能單純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論治,因此,雖然有些病人的臨床症狀相同,但是治療用藥卻有天壤之別,中醫稱之為“同病異治”,即相同的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療;另外,有些病人盡管患有不同的疾病,比如“皮膚瘙癢”和“腹瀉不止”,這兩種疾病是風牛馬不相及,可是都能用相同的清熱利濕中藥治愈,這種情況,在中醫叫作“異病同治”。不過,中醫治病萬變不離其宗,隻要辯證準確,對症下藥,就可以藥到病除,妙手回春。同樣,中醫養生之道也要遵循中醫的理論知識,要學會辯證養生,隻有這樣,才能像名醫華佗一樣做到對症下藥、對症養生。

具體而言,我們可以根據中醫關於體質學說的理論,按照人的體質分類,抓住人的體質特點進行對症養生,這樣無論這個人的健康狀況如何,也不論此人患有什麼疾病,都能夠按照其體質情況進行對症養生。

類,抓住人的體質特點進行對症養生,這樣無論這個人的健康狀況如何,也不論此人患有什麼疾病,都能夠按照其體質情況進行對症養生。

一葉障目——注意整體、避免片麵的養生原則:眼病養生法

成語故事傳說從前有個書生看到一本古書裏記載螳螂捕蟬時用過的樹葉可以隱身,於是他就到處去尋找這種樹葉。一天,他發現一片樹葉上趴著一隻捕蟬的螳螂,便趕緊上樹去摘那片葉子。誰知手剛觸及樹葉,一陣小風吹過,樹葉就掉到了地上,跟其他落葉混在了一起,無法分辨。無奈,他隻好把地上的落葉全部抱回家去,一片樹葉一片樹葉地試驗。他拿起一片樹葉遮在眼睛上,問妻子:“你能看見我嗎?”妻子說:“看得見。”他又拿起另一片葉子,繼續問同樣的問題。這樣,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發問,當樹葉被試過一大半時,他的妻子終於被問煩了,就生氣地回答:“看不見了,看不見了。”書生大喜過望,以為這片樹葉就是隱身葉,便帶著樹葉大搖大擺地走進商店去偷東西,可是他剛一動手,就被人家當場捉住了。

無獨有偶,有位剛剛學完中醫《方劑學》的大學生暑假放假回家,恰逢一位鄰居生病發燒,便自告奮勇地上門為人家看病。這位同學一進門,就看到病人躺在床上,麵色發紅,煩躁不安。病人自訴手腳發熱,心煩口渴。同學說:“我們剛學完方劑學,我:看你的病和白虎湯證一樣,我給你開三付湯藥,你去抓藥後馬上喝掉,保證你的燒很快退掉”。病人家屬拿著他開的方,趕緊去村裏藥鋪抓藥回家。可是病人服藥後,不但沒有退燒,反而感覺病情加重了。於是,家屬慌忙去找這位同學,同學聽後非常吃驚,不知如何是好。無奈,兩人趕緊去村中一位老中醫處尋求幫助。老中醫問:“病人有什麼症狀?你給他開的什麼處方?”同學說:“麵紅,發燒,心煩,口渴,手腳發熱。我開的是白虎湯”。老中醫又問:“麵紅是整個麵部發紅,還是隻有兩個顴骨部發紅?發燒是夜間厲害還是白天厲害?”同學答:“沒有問”。站在旁邊的家屬說:“隻有兩個顴骨部發紅,晚上發燒嚴重”。老中醫說:“我知道了”,於是開了三劑知柏地黃湯。結果藥後燒退。同學問緣由,答日:“此熱為陰虛內熱,非陽明實熱,所以白虎湯非其所益,徒傷陰液,故愈服愈甚。”意思是說用藥不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