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濾池
濾池作為整個檢測工作中最為關鍵的組成部分,它也是自來水廠處理水質的重要指標,其整個工作作用顯而易見。在自來水處理工作中,傳統的濁度是評價濾池和出水水質的重要指標,也是整個工作開展的核心所在。但是,伴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和先進檢測技術的日益改進,以先進控製技術為主的管理新策略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同時也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與指導。在目前的管理工作中,我們需要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入手去研究。在濾池控製工作中,整個管理控製工作的靠站需要結合濾池的形態、功能以及大小多個方麵入手,從而保證其設計與工作參數能夠達到預計標準要求。
2、渾濁度控製
水的濁度是衡量水質的重要指標,濁度的高低直接關係到水中懸浮顆粒物的多少,更是決定著水質品質的高低。在目前自來水顆粒懸浮物的監測工作中,整個技術方法是通過以重量法懸浮顆粒含量監測、顯微鏡觀察監測法以及渾濁度測量法監測等。
2.1重量法測懸浮顆粒含量
重量法是檢測懸浮顆粒含量的最基本技術。重量法精確,但檢測時間長,勞動量大,不適合對生產過程進行實時控製,因而現在一般不再采用。
2.2顯微觀察檢測懸浮顆粒
顯微鏡可用來計數浮遊藻類、原生動物和其它顆粒並測其大小,對顆粒的形狀、類型等有較好的區分,但存在速度慢、對試驗人員要求高、不能實行自動化處理等問題,在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少。掃描電鏡(SEM)是開展有關懸浮顆粒研究工作的有效工具,其缺陷在於需進行脫水處理,因而使粒徑測量結果偏小;聚團顆粒破碎,實際計數較其它方法多。
2.3渾濁度測量法檢測懸浮顆粒
渾濁度反映水中懸浮顆粒的光學性質,並不能定性定量說明懸浮顆粒的物理性質。在一定範圍內,渾濁度與懸浮顆粒含量之間存在良好的相關性,因而一直將渾濁度作為衡量水質、控製生產過程的主要指標。
3、優化生產控製降低自來水中懸浮顆粒的含量
水中懸浮顆粒的去除率取決於淨水構築物的設計、建造,化學藥劑的合理使用,混凝強度等因素。在淨水設施已建成,暫不采取技術改造措施的情況下,可變參數的調節對取得較好處理效果尤為重要。適量投加混凝劑是去除懸浮顆粒的關鍵。國外很多水廠對原水水質進行了係統監測,建立了主要水質指標(如濁度、溫度、堿度等)與投藥量的關係,因而能夠根據原水水質變化適時控製混凝劑投加量。而在國內,自動監控水平普遍不高,生產管理還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人工操作。在積極實現生產自動化控製的同時,也要探索提高傳統管理方法的途徑。
三、結束語
懸浮顆粒對供水生產的危害相當大,必須最大限度地去除。人們已發展了多種檢測水中懸浮顆粒的技術。但這些技術各有其局限性。有關檢測懸浮顆粒的技術仍有待完善。優化過程控製是將懸浮顆粒從水中去除的根本途徑,水廠應開展生產數據積累工作,最終建立正、負反饋控製模型,實現量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