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清治結合的運行方式,對湖泡進行邊清理、邊治理,達到設計要求。同時在清淤過程中,還可根據工程及產能用土的要求,提供不同距離的土資源。按照就近用土的原則,可降低用土的運輸成本,實現生產建設與環境治理的協調統一。
(2)采用梯田截水的做法:為保證水域內的油田設施不被淹到,通過區域內設置不同標高層層截水,擴大湖泡的蓄水麵積。
--利用道路過水涵,確定擋水板的標高,控製道路兩側區域的水位高差,使兩側區域的鹽堿地均可存有一定深度的水,即控製了鹽堿地的粉塵,而草葦的生長也形成了濕地景觀。
--在道路兩側有湖泡時,為使水域麵積達到最大,按照梯田的方式進行設置不同標高的水麵,不但使水域麵積增大,同時也減少了湖底的蓄水量,減少了外排量,即節約財力又改善了生態環境。
--在用管堤設置截水圍堤時,要保證油水管線不被侵蝕,可方便巡線與維修。
--梯田的水深度應控製在草葦可生長的深度,在生產設施發生問題時,又可快速排出。
(3)水源整合的必要性:湖泡經過清淤擴容、梯田圍堤後,水源是主要問題。近年來生產與生活汙水都在經過處理後,流入排水渠,浪費了大量的水資源。雨水留得住,達標汙水用得上是生態環境規劃治理的主題。
--首先根據區域的場地豎向進行平整,使區域內的雨水按照規劃設計,流入湖泡或濕地。它是湖泡、濕地的基礎水源。
--根據湖泡、濕地的用水要求,利用汙水處理廠排放的達標汙水,通過管線將其調入。它是湖泡、濕地的補充水源。
--由於規劃區域較大,根據湖泡之間所處的位置,將湖泡按幾個或多個湖泡組成不同的組團,形成水源地。水源地可自成一個係統,滿足小區域內的水係循環。水源地之間也可通過溝渠或管線進行相連,使整個水係統相通,做到能收水、蓄水、補水、防洪為一體的綜合性水源地。
3、過渡地帶自繁草葦治理鹽堿地有效方法
過渡地帶是指湖泡濕地季節性裸露的地域、亂掘的土坑、邊坡無植被的道路、井場、排水渠等,均是水土流失、影響環境景觀的的主要區域,但也是油田生態植被恢複的重點區域。利用地形修整、繁殖植被是恢複濕地、草地,形成油田特有景觀地貌的最有效方法,也是最經濟、最合理的方法。
--在滿足油田生產的前提下,將井場、湖泡、管堤、亂掘坑、排水渠等地形地貌進行修整,創造適合植物自我繁衍的生長條件。
--利用生態的自繁機製,達到繁樹、繁草、繁葦、繁生態的效果,有效改善過渡地帶的生態環境。
依靠土生樹木的飄絮繁殖新的樹苗,一到三年後,可用作工程用苗,也可育林。如楊樹、柳樹、榆樹等。
依靠草葦的自繁,形成具有本土特點的水生植物、近水植物,如杞柳、蘆葦、蒲草等,實現生態的自我恢複。
繁生態是在上述條件達到後,區域內的生態鏈才能趨於平衡。
三、減少破壞環境的方法
1、控製鑽井的作業區域,做到完工恢複其破壞的植被。
2、對各類線路施工完成後,做到土方回填後下沉高度與原有地麵一平或緩慢平接。
3、城市建設中取土完成後,要將土坑與周邊地勢按照一定坡度順接,不產生水土流失,之後蓄水或植樹。
4、利用濕地降低城市生活汙水處理費用,達到即以水養濕地,又淨化了水質,是城市綠化用水與道路保潔用水的首選。
四、生態環境治理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環境治理的關鍵是在油田生產設備運行的淡季,利用閑置的設備,發揚大慶油田的會戰精神,有規劃、有計劃的進行土方、綠化等會戰;利用油田生產廢舊的管線,鋪設排水與輸水管線,同時製作路燈、小品等。在人們的眼中,綠色油田的建設與發展,是鹽堿地變成了湖麵與濕地,是荒地與裸地變成了綠地,雜亂無章的土場變成了水麵與綠地。通過近幾年的建設,一片水一片綠,井在林中一點紅,綠廊相連城中城,已形成了大慶油田獨特的生態景觀。它不僅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資源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時也提升了生態環境治理的理念與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