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中草藥的禁忌與用法(1 / 3)

一、用藥禁忌

1.中草藥配伍“十八反”:貝母、半夏、白芨、白蘞、瓜簍反烏頭;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黨參、人參、沙參、丹參、苦參、玄參、細辛、芍藥反藜蘆。

2.中草藥配伍“十九畏(反)”:硫磺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狠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3.妊娠用藥禁忌:某些藥物具有損害胎元以致墮胎等副作用,所以應該作為妊娠禁忌的藥物。根據藥物對胎元損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為禁用與懼用兩類。禁用藥多是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的藥物,如巴豆、牽牛、大戟、商陸、麝香、三棱、莪術、水蛭、虻蟲、斑蝥、雄黃、砒霜等。慎用藥包括通經去瘀,行氣破滯以及辛熱滑利的藥物,如桃仁、紅花、牛膝、大黃、枳實、附子、肉桂、幹薑、木通、冬葵子、瞿麥等。

4.服藥飲食禁忌:一般應忌食生冷、油膩、腥膻及有刺激性的食物、清涼飲料等;如熱性疾病,應忌食辛辣、油膩、煎炸性食物;頭暈目眩,煩躁易怒,肝陽上亢的患者,應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熱助陽之品;胸痹患者,應忌食肥肉、脂肪、動物內髒及煙、酒等;消化不良,脾胃虛弱的患者,應忌食油炸黏膩、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黃疸脅痛,應忌食動物脂肪及辛辣煙酒刺激物品,腎病水腫,應忌食鹽、堿過多和酸辣太過的刺激性食品;瘡瘍、皮膚病患者,應忌食魚、蝦、蟹等腥膻發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此外,古代文獻記載:甘草、黃連、桔梗、烏梅忌豬肉;薄荷忌鱉肉,丹參、茯苓、茯神忌醋;鱉甲忌覓菜;常山忌蔥;地黃、何首烏忌蔥、蒜、蘿卜;土茯苓、使君子忌茶,以及蜜反生蔥,柿反蟹等等。

二、中藥的用法

本節所述之中藥用法,主要是湯劑的煎煮法及不同劑型中藥的服用方法。

(一)湯劑煎煮法

湯劑是中藥最常用的一種劑型,自商代伊尹創製湯液以來,延用至今。湯劑的製作對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

1.煎藥用具:以砂鍋、瓦罐為好,也可暫用鋁鍋、搪瓷罐,但忌銅、鐵鍋,以免發生化學變化,降低藥效。

2.煎藥用水:古時曾用長流水、泉水、井華水、米泔水、雨水等煎藥。目前多用自來水、井水、蒸餾水等,但總以水質純淨新鮮為好。

3.煎藥火候:火候有文火、武火的區分。文火,是指使溫度上升及水液蒸發緩慢的火候;武火,又稱急火,是指使溫度上升及水液蒸發迅速的火候。一般煎藥是先用武火後用文火。

4.煎煮方法:先將藥物浸泡30~60分鍾,水量以高出藥麵為度。一般煎煮2次,第二煎加水量為第一煎的1/3~1/2.兩次煎液去渣濾淨混合分服。煎煮的火候和時間,要根據藥物性能而定。解表藥、清熱藥宜武火煎煮,時間宜短,煮沸後煎3~5分鍾即可;補養藥需用文火慢煎,時間宜長,煮沸後再續煎30~60分鍾。某些藥物因質地不同,煎法比較特殊,處方上須加以注明,有先煎、後下、包煎、另燉、另煎、溶化(烊化)、泡服、衝服、煎湯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1)先煎:介殼類和礦物類藥物應打碎先煎,煎沸20~30分鍾,再下其他藥物同煎。如龍骨、牡蠣、生石決、生石膏、龍齒、代赭石、寒水石、磁石、紫石英、海蛤殼、紫貝齒、生鐵落等。

(2)後下:氣味芳香的藥物宜後下,即在其他藥物煎沸5~10分鍾後放入,以防止有效成分揮發。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沉香、砂仁、白豆蔻等。

(3)包煎:粉末狀、黏性及伴有絨毛的藥物宜包煎,即先入紗布包好,再放入藥中同煎,以防止混濁的藥汁刺激咽喉引起嗆咳。如旋複花、車前子、北秫米、灶心土、滑石等。

(4)另燉或另煎:某些貴重藥物還應另燉或另煎2~3小時,可以另服,也可以與其他煎混合服用。如人參、西洋參、犀角、羚羊角、鹿茸、虎骨等。

(5)溶化(烊化):某些膠質、粘性大而易溶的藥物,為避免入煎粘鍋煮焦,或粘附他藥影響煎煮,應先溶化(烊化)後,用煎好的其他藥液衝服。如阿膠、鹿角膠、龜板膠、虎骨膠、雞血藤膠、飴糖等。

(6)泡服:有些用量較少,有效成分易於溶出的藥物,可用少量開水或其藥物的煎液趁熱浸泡(加蓋燜潤,減少揮發),半小時後去渣後即可服用。如藏紅花、肉桂、番瀉葉、胖大海等。

(7)衝服:某些藥物需要研成細粉,製成散劑衝服。如珍珠、牛黃、朱砂、琥珀、硼砂、玄明粉、三七、猴棗等,犀角、羚羊角最好用水磨研細。此外,一些液體類藥物(如竹瀝汁、薑汁、鮮地黃汁、生藕汁、荸薺汁)及一些成藥(如紫雪散、蛇膽陳皮末等)也需衝服。

(8)煎湯代水:如灶心土、玉米須等,可以先煎去渣,再以此煎液煎煮他藥,稱煎湯代水。

(二)服藥法:

1.服藥時間:湯劑一般每日 1劑,煎 2次分服,兩次間隔時間4~6小時。臨床根據病情適量增減,如熱性病、急性病可1日2劑,每2小時服一次。是飯前還是飯後服,多決定於病變部位。正如《神農本草經》所說:“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即病在胸膈以上如頭痛、眩暈、目疾、咽痛等宜飯後服;如病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腎等疾患,宜飯前服。此外,有些對胃腸有刺激作用的藥物宜飯後服。而補益強壯、滋膩養胃的藥物應空腹服;治瘧藥宜在瘧疾發作前2小時服用,安神藥宜睡前服;慢性病定時服,急性病、嘔吐、小兒驚厥及石淋、咽喉病須煎湯代茶飲者,均可不定時服藥。

2.服藥方法:

(1)湯劑:一般均以溫服為宜。但解表藥要偏熱服,服後還須溫複蓋好衣被,或進熱稀粥一碗,以助汗出;熱證用寒藥宜冷服,寒證用熱藥宜熱服,如出現真熱假寒,可以寒藥溫服,真寒假熱,熱藥涼服。這就是《素問·五常考大論》所說“治熱以寒,溫以行之,治寒以熱,涼以行之”的服藥方法。

(2)散劑、粉劑:可用蜂蜜加水調和送服,或裝入膠囊吞服,避免直接吞服,嗆咽作咳。

(3)膏劑:即蜜膏劑,宜用開水衝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作吐。

(4)丸劑:顆粒較小者,可直接用開水送服;大粒蜜丸,可以分成小粒吞服;若水丸質硬者,可用開水溶化吞服。

(5)衝服劑、糖漿劑:衝服劑宜用開水衝服;糖漿劑可以直接吞服。危重病人宜少量多次頻服;神誌不清,昏迷病人,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口服時,可采用鼻飼給藥法;嘔吐患者可以濃煎藥汁,少量多次頻服。

第十章 胃腸病常用方

1.一貫煎

組方:沙參 9G,麥冬 9G,當歸 9G,生地 15G,枸杞9G,炒川楝子3G。

主治:肝腎陰虛,氣滯不運,而致脅肋脹痛,吞酸吐苦,咽幹口燥,舌紅少津,脈虛弦等。

2.二冬湯

組方:麥冬9G,天冬9G。

主治:胃陰不足,口幹脹滿。

3.十全大補湯

組方:當歸 10G,川芎 3G,白芍 5G,熟地黃 10G,人參9G,白術 6G,茯苓 10G,甘草 3G,黃芪 12G,肉桂3G。

主治:氣血兩虛,體倦少食。

4.丁香柿蒂湯

組方:丁香3G,柿蒂6G,黨參10G,生薑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