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胃(1 / 1)

胃是消化管各部中最膨大的部分,上連食管,下續十二指腸。成人胃的容量約 1500ML。胃除有受納食物和分泌胃液的作用外,還有內分泌功能。

一、胃的形態和分布

胃的形態可受體位、體型、年齡、性別和胃的充盈狀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胃在完全空虛時略呈管狀,高度充盈時可呈球囊形。

胃分前壁和後壁,大彎和小彎,賁門和幽門。胃前壁朝向前上方,後壁朝向後下方。胃小彎凹向右上方,其最低點彎度明顯折轉處,稱角切跡。胃大彎大部分凸向左下方。胃的近端與食管連接處是胃的入口,稱賁門。賁門的左側,食管末端左緣與胃底所形成的銳角,稱賁門切跡。胃的遠端接續十二指腸處,是胃的出口,稱幽門。

通常將胃分為4部分:賁門附近的部分稱賁門部,界域不明顯;賁門平麵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為胃底,臨床有時也稱胃穹窿,內含吞咽時進入的空氣,約50ML,X線胃片可見此氣泡,放射學中稱胃泡;自胃底向下至角切跡處的中間大部分,稱胃體;胃體下界與幽門之間的部分,稱幽門部。幽門部的大彎側有一不甚明顯的淺溝稱中間溝,將幽門部分為右側的幽門管和左側的幽門竇。幽門竇通常位於胃的最低部,幽門管長約2~3CM。胃潰瘍和胃癌多發生於胃的幽門竇近胃小彎處。臨床上所稱的“胃竇”即幽門竇,或是包括幽門竇在內的幽門部。

此外,活體X線鋇餐透視,可將胃分成3型:

1.鉤型胃:呈丁字形,胃體垂直,胃角呈明顯的魚鉤形,胃大彎下緣幾乎與髂脊同高,此型多見於中等體型的人。

2.角型胃:胃的位置較高,,呈牛角形,略近橫位,多位於上腹部,胃大彎常在臍以上,胃角不明顯,常見於矮胖體型的人。

3.長胃:胃的緊張力較低,全胃幾乎均在中線左側。內腔上窄下寬。胃體垂直呈水袋樣,胃大彎可達髂脊水平麵以下,多見於體型瘦弱的人,女性多見。

二、胃的位置

胃的位置常因體型、體位和充盈程度等不同而有較大變化。通常,胃在中等充盈程度時,大部分位於左季肋區,小部分位於腹上區。胃的前壁在右側與肝左葉相鄰,在左側與膈相鄰,被左肋弓掩蓋。胃前壁的中間部分位於劍突下方,直接與腹前壁相貼,是臨床上進行胃觸診的部位。胃後壁與胰、橫結腸、左腎和左腎上腺相鄰,胃底與膈和脾相鄰。

胃的賁門和幽門的位置比較固定,賁門位於第 11胸椎體左側,幽門約在第1腰椎體右側。胃大彎的位置較低,其最低點一般在臍平麵。胃高度充盈時,大彎下緣可達臍以下,甚至超過髂脊平麵。胃底最高點在左鎖骨中線外側,可達第6肋間隙高度。

三、胃壁的結構

胃壁分4層。黏膜層柔軟,血供豐富,呈橘紅色,胃空虛時形成許多皺襞,充盈時變平坦。沿胃小彎處有4~5條較恒定的縱行皺襞,襞間的溝稱胃道。在食管與胃交接處的黏膜上,有一呈鋸齒狀的環形線,稱食管胃黏膜線或齒狀線,該線是胃鏡檢查時鑒別病變位置的重要標誌。幽門處的黏膜形成環形的皺襞稱幽門瓣,突向十二指腸腔內,有阻止十二指腸內容物返流入胃的功能。黏膜下層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內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叢,當胃擴張和蠕動時起緩衝作用。肌層較厚,由外縱、中環、內斜的3層平滑肌構成。外層的縱行肌,以胃小彎和大彎處較厚。中層的環行肌較縱行,環繞於胃的全部,該層在幽門處較厚稱幽肌發達門括約肌,在幽門瓣的深麵,有延緩胃內容物排空和防止腸內容物逆流至胃的作用。內層的斜行肌是由食管的環行肌移行而來,分布於胃的前、後壁,起支持胃的作用。胃的外膜層為漿膜。臨床上常將胃壁的4層一起稱為全層,將肌層和漿膜兩層合稱為漿肌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