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亦應注意補氣養血、固本扶正,可在朔日正午時分(中午11點至下午1點)服用補氣生血的黃芪當歸雞湯:將雞腿1隻切小塊,汆燙後去血水,與當歸5克、黃芪15克、清水1000克放入鍋內,大火煮開後改小火煮至雞腿熟爛,加鹽、酒調味後食用,連服3天。午時是手少陰心經最旺盛的時候,此時服藥能使藥液迅速抵達病所,有助藥力發揮。此外,堅持晚上9~10點就寢,睡前拍打後背,先拍正中,再拍兩側,從上至下50~100次,能振奮心陽,有助於夜間體內血液循環。
每月的陰曆初六、初七、初八、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出現的月相統稱弦日,月初三天為上弦日,月末三天為下弦日,均處於月周期漲落潮的中間段。上弦日白天陽氣漸長,夜晚陰氣漸生;下弦日白天陽氣漸衰,夜晚陰氣減弱。這段時間是支氣管炎、肺炎、傳染性肝炎、慢性膽囊炎等感染性疾病的易發和加重期,尤其是上弦日的下半夜和清晨,下弦日的下午和傍晚是犯病的危險期。
呼吸係統不太好的中老年人,在弦日可服用玉屏風製劑來扶正氣祛邪氣,防治疾病。取黃芪360克、白術(炒)120克、防風120克粉碎加工製成藥丸,或到當地藥店購買成藥。同時加強營養,注意氣候冷熱變化,及時防寒保暖(特別重視背部保暖),盡量不與呼吸道病人接觸。
陰曆十四、十五、十六出現的月相叫望,這段時間明月高懸,人體內的血液壓力就會變低,血管內外的壓力差、壓強差特別大,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的意外,有這方麵疾病的人要引起注意。
此外,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受到月節律的影響,女人每個月的月經跟月節律的變化關係密切。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就說過:“女性,陰類也,以血為主。其血上應於太陰,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潮有潮汐,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為之月水、月信、月經。”在女性的月經周期中,體溫、激素、代謝、性器官狀態等的生理改變也有月節律變動。研究還發現婦女免疫機能也有月節律;人的出生率也有月節律,在月圓時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後出生率最低。
人體自有的氣場影響著我們整個生命
說到氣場,大家可能覺得很玄妙,其實氣是萬物生存的根本,宇宙周圍有大氣場,人體小宇宙也有自己的小氣場,這種氣場是我們看不見摸不到甚至感覺不到的,但是它卻影響著我們的整個生命。
中醫養生經常談到氣血,這裏的氣是指在人體內部巡行的氣,是形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基礎。真氣、元氣、精氣、正氣、邪氣都是對氣的分別稱謂。人們常說的豪氣萬丈、一息尚存、氣息微弱,本質上其實都是在說人體內氣的盛衰。
真氣是先天的父母精氣和天地之氣以及穀氣合並而成的。“內經”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先天之氣對人的成長十分重要。父母虛弱多病的,就會先天真氣不足,體虛多病。如果後天的培養再不精心,孩子就很容易夭折。人活著就是不斷消耗人體真氣的過程,真氣耗盡人的生命也就結束了。不過先天真氣的充足與否並不能決定人的壽命長短,後天的養護也非常重要。有的人先天真氣是很充足的,但後天根本不注意保養,每天熬夜透支身體,也可能早早就去世了;有的人雖然先天不足但是後天很注意養生,講究居住的環境,每天呼吸新鮮空氣,吃得也很講究,也很可能活出大壽命。
後天之氣就是指天地之氣,也就是我們時刻離不開的氧氣,是從我們周圍的氣場獲得的,由此可見,人所處環境以及氣場的重要性。穀氣則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所化生的精氣,即水穀精微,也就是我們平常所吃的食物。人體的氣就是由這三種氣組成,《黃帝內經·素問髒象論》中說“人稟氣而生,由氣而化形”,莊子講“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都說明人是靠氣來維持生命活動的。
講了人體的氣,我們再來講講氣場。氣場其實就是人所生活的環境,人體後天所需要的氣都是由周圍的氣場獲得的,風水養生強調的就是“氣”,好的氣場可以使我們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境界,有利於我們身體的健康。所以,人要生存,一個好的環境非常重要。
古人對風水地理的重視,也建立在首重氣的理論基礎上。注重山環水抱,注重空氣清新與流通,注重水質與植被的相互融合,氣的清香潔美來源於環境的優美。一個好的區域地理:山清水秀草飛鶯歌,天清地潔,那裏的人必定是身體健康,地靈人美。人的情感氣場,思維氣場也必定會受到這種大的物質氣場的熏染而溫文爾雅,綿長而文明。反之,人的器官受到各種雜氣、毒氣的侵害、腐蝕,其思維,情感氣場也必定會低迷或亢燥。反映到行為,甚至會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極為深遠的危害。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城市人總是覺得壓抑鬱悶,而農村人卻相對更加開朗豁達,就是因為城市人生活的氣場擁擠繁雜混亂,而農村人生活的氣場則自在清淨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