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工作、收入與幸福(1 / 1)

工作、收入與幸福

幸福指數

對於個人幸福而言,工作的可獲取性以及工作帶來的收入是必不可少的。不僅僅是因為好工作增大人們對資源的掌控能力,而且還能夠讓人們有機會實現抱負,發展技能,感到對社會有用,建立自尊。工作能夠塑造個人身份,為建立社會關係創造機會。

研究表明,失業對人們的生理和心理及主觀幸福感產生很大的負麵效應。這表明,失業對幸福感的負麵效應遠遠超過失業造成的收入損失帶來的負麵效應。這一影響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持續不斷,而人們對失業的心理複原能力很低。

在對人們生活造成的後果方麵,工作條件與工作可獲取性同等重要,因為人們把相當多的時間花在工作上麵。工作是許多人對其所在社區的主要貢獻,它是自豪與自尊的源泉。工作質量因此對他們而言是最根本的東西。

工作質量以及如何加以衡量引起國際社會越來越大的關注。國際勞工組織在20世紀90年代末提出了“體麵工作”的概念。該概念的定義為:“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備人格尊嚴的條件下,獲得體麵的、生產性的工作機會。”最近,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和歐盟統計局也已經開始實施其他旨在衡量工作質量的計劃。這些計劃突出表明,工作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某些重要的因素,如職業保障和職業道德、就業獲得的收入和福利、工作安全和社會保護、社會對話、工作場合關係和工作激勵等。除了衡量工作可獲取性的標準指標之外,本文還考慮了某些工作質量指標。

就業率。這一指標指的是適齡勞動者(在多數經合組織國家中,年齡在15至64歲之間)的比例,這些人宣稱在之前一周至少在有實質報酬的崗位上工作一個小時。但是,用就業率指標衡量幸福感的一個明顯不足是,一些人可能自願選擇離開薪酬工作(如陪伴子女、去學習或者從事其他有價值的活動等)。第二個不足是,就業率受到人口結構的影響(如學齡人口比重越高,就業率就越低)。在這些情況下,一個國家的就業率較低並不意味著幸福感低於就業率較高的國家。

長期失業率。長期失業率將人們置於遭到社會排斥、貧困和權利遭剝奪的風險之中。這一指標指的是失業一年或更長的人口的數量在實際勞動人口(就業和失業人口數量)中的比例。但是,從評估幸福感角度得出的失業指標的一個局限是,它沒有包括那些想工作但無法積極找工作的人,這些人認為,找到工作的可能性非常之低。

非自願兼職。在工資、工作安全、培訓、升職和貧困風險方麵,相對於全職勞動者,兼職勞動者或許處於不利地位;如果丟掉工作,他們獲取的失業救濟或者再就業援助也不如全職勞動者。然而,人們可能還會選擇兼職,因為他們寧可多花時間跟家人在一起,或者寧願承擔較小的職業責任。對人們幸福感來說,最重要的是兼職工作是自願還是非自願。

全職雇員的平均年度總收入。工作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麵是就業帶來的工資和其他福利。工作收入是多數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此外,收益指標或許還能體現出,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支付公正的薪酬,並且讓勞動者獲得尊重和尊嚴。但這一指標的局限是,它不能衡量每小時工作的收入,因而不能衡量失業帶來的機會成本。另一弱點是,它指的是平均概念,因而無法體現人口間的收入差距。

根據臨時就業合同工作的雇員。就業質量的另一個必要因素是工作安全。根據臨時合同工作的雇員麵臨失業的風險要高於終身雇員,因此脆弱性也大於擁有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勞動者,尤其是在社會安全網較小的國家。

工作事故。這一指標是工作安全的標準衡量,表明致命和非致命損傷的頻率,表達方式是每十萬名工人中在連續12個月期間的工作事故的數量。

擁有一份滿足渴望、能力所及和收入適應的工作是世界各地人口的普遍希冀。總體而言,在大多數經合組織國家和其他主要經濟體,過去15年的經濟增長與就業和收入的增長相伴而生,但目前的經濟危機對這些成就構成嚴重考驗。進一步而言,大多數經合組織國家的收入差距拉大了,工作條件的一些方麵(如非自願兼職)的情況惡化,擁有一份工作比過去更難抵擋貧困風險。婦女、年輕人和較年長者的工作不穩定性相對較高,與勞動力市場的關係更弱。(本文摘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著,洪漫 劉美辰 何衛寧等譯:《民生問題:衡量社會幸福的11個指標》 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