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將執行力“執行”起來(1 / 1)

將執行力“執行”起來

當代評論

19世紀的一場戰爭、一封沒有地址的信、一個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務,讓美國陸軍中尉安德魯·羅文成為執行力的符號性人物,他的精神特質是:忠於托付,迅速行動,全力以赴。

讓我們來重溫一個中國的故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故事無外乎說明了這樣的道理: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為”即執行力。

執行力是衡量執行水平高低、執行者能力大小、執行效果好壞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執行者貫徹戰略意圖、完成預定目標的操作能力,把組織戰略、規劃轉化成效益、成果的行為能力。

對一般個人而言,執行力就是辦事能力;對於領導者而言,執行力即領導力;對團隊而言,執行力就是組織的力量,是競爭力和戰鬥力;對企業而言,執行力就是經營能力;對政府而言,執行力就是行政能力和公信力。

與“為”對應的,是“不為”,即無執行或執行不力。

當前,執行力不足已是執行力的最大問題:抗令不行、有禁不止、逃避執行、歪曲執行、附加執行、盲目執行、選擇執行、機械執行、被動執行、越位執行、虛假執行、錯誤執行……

三分決策、七分執行。一個地方的發展,僅有意圖、決策、戰略不行,更重要的是執行。執行到位,事半功倍;執行不力,一事無成。政策同等,機遇一樣,為何有的地方發展成效顯著,而有的地方收效甚微?事實說明,哪裏的幹部執行力強,哪裏的發展就快、競爭力就強。

當前我們並不缺政策、思路,不差目標、計劃,缺的是真抓實幹、將每一項工作紮實推進的力度,缺的是各級幹部“說了算、定了幹、一幹到底”的氣魄與能力。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幹出來的,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從這個意義上講,執行力對於黨的幹部,不僅是一種素質和能力,更是一種作風與品格。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無論中國夢還是貴州夢,任何意誌與主張,沒有執行力,隻能是一場白日夢。

將執行力“執行”起來!(執筆:喻 丹 責任編輯/嶽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