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病時身邊的那個人(1 / 1)

卷首

作者:金朝暉

大年三十晚上,正看著春晚,突然感覺渾身骨骼一陣陣酸痛,坐在沙發上的身體左右不適,然後是嗓子,吃年夜飯時還好好的、清清爽爽的,跟著也疼起來,心裏暗道:不好,一早起來就開始忙家務,包餃子,隻穿了一件襯衫,果然中招,這是要感冒了。大過年的,不想驚動家裏人,遂裝作沒事人似得,從沙發上起來,進到臥室,拉過一床被子就鑽進去。很冷,白天的襯衫外麵套了件棉袍,棉袍外麵是棉被,還是很冷。不會是甲流吧,心想。我可一向以身體好抵抗力強為自豪,去年整整一年都沒有感冒。

先生拿著體溫計跟著就來了,他看出我不舒服了。一測體溫,嚇一跳,39度,有生以來好像還是第一次發這麼高的燒。這下真躺倒了,被窩裏的身體在發抖,家裏藥箱被打開,先生客串醫生,選了感康、雙黃連口服液、阿莫西林、抗病毒衝劑,又客串護士,端來水,看著我把藥吃下去。再一會兒,我被窩裏又多了一個暖水袋。總結這個除夕夜,發燒的感覺很不好,身上發燙,四肢發冷,但先生的照顧很好,也是一種人生體驗。

窗外的炮聲越來越密集了,先生細心地站在窗前,把窗簾拉上,把水放我床頭,隔一會兒就讓我起來喝幾口水,吃過藥後又量了一次體溫給我。還好,很少吃藥的我,一用上藥,倒很見效,體溫開始往下走。先生在房間裏踱著步,說我這病是自己找的,穿得太少了,以為自己十八呢,又念叨著用不用送我去醫院,我呢,人在被窩裏想起去年三月份上半月《人人健康》,記者小石做了一篇稿子“你的另一半生病了”,寫道夫妻兩個人,一方生病了,另一方應該學會護理生病的另一半,給予對方關心和照顧,此時聽著先生的嘮叨,一點沒覺得煩,反而感覺挺親切。眼前這位,就是生病時身邊的那個人了。

好端端的時候,眼裏常常是沒他的,一心想著女兒、想著工作,常常披星戴月地回家,或是加班,或有應酬,肚子裏的話在外邊全說了,回家就剩下睡覺了。獨立慣了的人,什麼都愛作主,大事小事都喜歡自己決定,總被別人需要,所以從不覺得自己也有需要別人的時候。現在想來,人們可以獨自生活、獨自思考,可以一個人走夜路、一個人工作、一個人讀書、一個人看著窗外發呆、一個人承受生活的壓力……,但沒辦法一個人生病。

我們身邊確實需要一個人,一個在浴室裏為你遞上浴巾的人,一個自行車輪胎沒氣了給你打氣的人,一個睡著了給你蓋上被子的人,一個你忽視他、朝他發無名火,而他不會放在心上的人……小時候,這個人是你的父母,長大了,這個人是你的愛人。

記得有一部電影,一個孩子在衛生間裏洗澡,水澆到臉上,睜不開眼,孩子扶住牆,大叫:“媽媽,毛巾。”繼而,男孩待在哪裏,無聲地哭了。他的母親不久前剛剛去世,以前,他總是這樣習慣性地喊媽媽。

經常在身邊的仿佛就成了房中的一個擺設,成了熟悉的習慣,直到在失去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那熟悉早已刻骨。

一年接一年的生活,對身邊事物早已失去敏感,隻有在偶然間與身邊人對視的時候,才發現那眼角已經不再平展,不論你怎樣用手去擦拭,那皺紋已經在生活裏生根,人終究是熬不過歲月的,歲月裏的波瀾終究要回歸平靜的,在有緣一起走過的日子裏,最好的結果就是兩個人彼此做個伴,很平淡,很熟悉,好象他的氣味就是自己身上的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