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孕婦篇
1.懷孕要補充高蛋白
蛋白質作為六大營養素之一,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對於準媽媽來說尤其重要。醫學研究表明,蛋白質供應不足,易使孕婦體力衰弱,胎兒生長緩慢,產後恢複明顯減慢,乳汁分泌相對稀少,故應適當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但是,孕期高蛋白飲食,則可影響孕婦的食欲,增加胃腸道的負擔,並影響其他營養物質攝入,使飲食營養失去平衡。研究證實,過多地攝入蛋白質,人體內可產生大量的硫化氫、組織胺等有害物質,容易引起腹脹、食欲減退、頭暈、疲倦等現象。故準媽媽們在懷孕期間除身體原因外沒有必要刻意去補充過量的蛋白質,隻需要在懷孕前的正常飲食外適當增加優質蛋白的攝入即可,推薦孕中期開始每日蛋白質的攝入量增加10克左右,孕晚期增加15~20克左右。
2.懷孕就要多補鈣
孕婦盲目地進行高鈣飲食,大量飲用牛奶,加服鈣片、維生素D等,對胎兒有害無益。營養學家認為,孕婦補鈣過量,胎兒有可能得高血鈣症,出世後,患兒會囟門太早關閉、顎骨變寬而突出、主動脈窄縮等,既不利健康地生長發育,又有損後代的顏麵健美。攝入鈣過多,可能幹擾其他微量元素對於人體的吸收利用,也可能導致患腎結石病的危險性增加等。也就是說,鈣的攝入不是越多越好,缺乏對健康不利,而過量也可能對健康有害。一般而言,通過日常的均衡膳食和適當增加奶製品的攝入,可以基本滿足人體對於鈣的需求。所以,補鈣並非越多越好。
3.多吃酸能生男
生男生女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生物學問題,現代科學尚未真正揭示其奧秘。受孕時受精卵在分化過程中早已確定其性別,通過選擇食品味道的簡單作法來改變胎兒性別,純屬無稽之談。婦女在妊娠期間,營養要充分、全麵,飲食種類要多樣化,切忌偏食。如果一味地選吃酸味食品而拒絕肉、魚、蛋、奶,勢必會削弱孕婦的體質,導致自身營養不良,以至產下低體重、低智能的嬰兒而抱恨終生。某些醃製的酸味食品含有較多的亞硝酸鹽,孕婦多吃此類食品,還將增加日後患癌的危險性。
4.水果營養豐富多吃點沒關係
許多人都認為吃水果可增加營養,生出的孩子皮膚白嫩。雖然水果對於孕婦和胎兒來說,是補充營養的好東西,但吃水果不宜太多,因為水果的糖分高,很容易使人發胖。過多糖分的攝入還增加了生育巨大兒的可能性,會給順產帶來麻煩甚至不得不選擇剖腹產。另外,如果孕婦本來就存在肥胖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話,就更容易患上妊娠期糖尿病。
一般來說,孕婦一天吃總量500克左右的不同種類水果就足夠了。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夏天天氣熱,孕婦本身火力又比較壯,容易上火,因此最好少吃荔枝、桂圓等容易引起上火的水果。
5.粗糧高纖維沒什麼忌諱
相對於其他食物,粗糧裏維生素B損失少。因此鼓勵孕婦吃粗糧,可以使孕婦少受到便秘困擾。不過,因為粗糧裏含有比較豐富的纖維素,而人攝入過多纖維素,可能影響對微量元素的吸收。例如燕麥片如果和用於緩解孕婦貧血的補鐵劑一起吃,或者和補鈣劑一起吃,就會影響孕婦對鐵、鈣的吸收;在吃奶製品時如果同時吃纖維素含量比較高的粗糧,也會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此外,大量纖維素的攝入還會影響人體對脂肪、膽固醇的吸收。營養專家提示,孕婦懷孕期間適量補充粗糧是好事,但要注意不能和奶製品、補充鐵或鈣的食物或藥物一起吃,最好間隔40分鍾左右。如吃燕麥片的話,最好在餐後40分鍾左右再補充鐵劑或鈣劑。
6.補品更有利於健康
營養並非越多越好。就是因為準媽媽吃得太多、太好,而且運動又太少,造成攝入和消耗不均衡,導致超重。而準媽媽超重帶來的後果卻是不可輕視的,不僅在孕期會造成孕婦並發症增高,不利於胎兒成長,而且在分娩時也會有困難。產後還會使孕婦難以恢複,體形過肥。所以,合理營養,適度運動,才是胎兒安全發育的關鍵。
二、哺乳篇
1.初乳不能喂寶寶
初乳,也被人們稱為第一次免疫,富含蛋白質,更含有寶寶抵禦疾病所需要的主要抗體,有益於預防寶寶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增加皮膚及粘膜的抵抗力,有助於增強新生兒抗感染能力,初乳中含有生長因子,是任何母乳替代品所不能取代的寶貴物質,它促使寶寶未成熟的腸道發育,為消化吸收成熟做準備,初乳對寶寶的生長發育有重要意義。因此,初乳對新生兒來說是非常珍貴的,應該一滴也不浪費地喂給新生兒。
2.喂奶嚴格按照時間
現在專家提倡按需喂哺,不要把喂奶當作一日三餐一樣明確固定時間,應該根據嬰兒的需要隨時喂哺,寶寶想吃就吃,不要對其進行任何人為的限製。剛開始時寶寶可能吃奶次數很多,時間也無規律,但一般經過一段時間便會形成一定的規律。
3.喂奶之間加喂水
純母乳喂養的嬰兒,在4個月以前沒有必要去喂水。母乳是天然全營養物,含有87%的水分,如果嬰兒看上去口渴,就應讓其吸吮母乳,這不僅能使嬰兒得到所需的水和營養物質,而且可以刺激母乳分泌。隨便喂其他代替品會使寶寶減少甚至失去對母乳的需要而減少母乳分泌量。因此,除非因天氣、用藥等其他原因造成的患兒水分大量丟失而必須喂水的情況,否則一般不建議喂水。
4.開奶時間晚
新生兒降生後半個小時內就應吸吮母親的奶頭,不但可以促使乳汁早分泌、多分泌,且能讓新生兒吸取初乳,有益於新生兒的健康。另外,嬰兒的吸吮刺激還可以反射性地促進子宮收縮,減少陰道流血,有利於子宮恢複;乳汁排出通暢又可預防乳房脹痛及乳腺炎的發生,可以使產婦盡快恢複健康。反之,若產後開奶遲,則容易導致母乳喂養失敗。
5.哺乳期間無須忌口
分娩後的第一周內食物宜清淡,應以低蛋白、低脂肪的流質為主。此後可適當增加營養。如果第一周內就食用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會使初乳過於粘稠,容易引起乳腺導管堵塞症。在整個哺乳過程中還應始終避免食用含雌激素的食品,如雌性的動物、家禽和魚類等。這是由於在食用這些雌性食物時,會同時攝入過多雌性激素。初產婦體內的過量雌性激素會抑製催乳激素而導致泌乳量的減少。因此,民間流行的產婦進補老母雞湯實際上是錯誤的。
6.頻繁更換奶粉品牌
每種牌子的配方奶粉都有不同的成分搭配比例,製作的工藝也有些微的差別,味道自然會產生差異。寶寶習慣了一種奶粉的味道,當更換另外一種時,往往需要適應一段時間。這樣,對嬰兒的身體健康就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給寶寶選定一種後不要老是更換。如實在需要更換,那麼建議注意觀察寶寶適應情況,如一段時間仍存在不適反應,暫停使用此牌子的奶粉。
三、嬰兒篇
1.雞蛋代替主食
有的年輕母親為了使孩子長得健壯,幾乎每餐都給孩子吃雞蛋類食品,結果孩子出現消化不良性腹瀉等情況,這種方法是很不科學的,因為3歲前寶寶胃腸道消化功能尚未成熟,各種消化酶分泌依然較少,過多地吃雞蛋,會增加孩子胃腸負擔,甚至引起消化不良性腹瀉。而且由於雞蛋蛋白中含有一種抗生物素蛋白,在腸道中與生物素結合後,能阻止吸收,造成嬰兒維生素缺乏,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根據有關資料報告,嬰兒最好隻喂蛋黃,每天不超過1個,1至2歲的幼兒每天或隔天吃1個雞蛋,2歲以上的幼兒可每天吃1至2個雞蛋。
2.魚肝油就是魚油
1歲~1歲半的寶寶正處於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而魚油中含有的DHA和EPA這兩種脂肪酸對寶寶的神經係統發育很有幫助,而陸地上動、植物油脂中又幾乎都不含有這兩種脂肪酸,因此,家長們常把魚油作為益智食物添加。其實寶寶1歲以後可攝入各種自然食物,隻要讓寶寶經常吃些深海魚(如馬哈魚、三文魚、鮭魚等),自然就不會缺少益智因子。特別是有些家長錯把“魚肝油”當成“魚油”添加,是不對的。魚肝油的主要營養成分是維生素A、維生素D,是預防佝僂病、骨軟化、夜盲症等維生素缺乏症的藥物,不宜過多食用,一旦攝入過多還將危害到身體健康。
3.果汁代替正餐
果汁的特點是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較多,口感好,因此寶寶樂於接受,但最大的缺點是它缺乏蛋白質和脂肪。如果寶寶喝很多果汁,占滿了胃的空間,使正餐攝入減少,而正餐(如母乳或牛奶)才有寶寶所需的蛋白質、脂肪,長期如此會破壞寶寶體內的營養平衡,導致發育遲緩的惡果。寶寶年齡越小,這種惡果越易發生。
4.孩子多吃肝髒沒問題
動物的肝髒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重要的礦物元素,可供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尤其是動物肝髒中所含的維生素A既是寶寶生長發育不可缺少且又是容易缺乏的營養素。但是,過量攝入動物肝髒也會影響寶寶的健康。肝組織具有通透性高的特點,血液中的大部分有毒物質都能進入肝髒,動物肝髒中含有的有毒物質要比肌肉中高出幾倍。同時,正是由於在肝髒中含有太多的營養物質,攝入過多的維生素A會對嬰兒的發育造成一定的影響,引發一係列的問題。故嬰兒吃肝髒是有益的,但要適量。
5.葡萄糖代替白糖
隻要寶寶食欲正常,就不會缺乏葡萄糖。這是因為,各種食物中的澱粉和所含的糖分,在體內均可轉化為葡萄糖,所以不宜多用葡萄糖,更不可用它來代替白糖。如果常用葡萄糖代替其他糖類,腸道中的雙糖酶和消化酶就會失去作用,使胃腸懶惰起來,時間長了就會造成消化酶分泌功能低下,消化功能減退,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6.酸牛奶代替牛奶
雖然酸牛奶有著易於吸收、營養豐富的優點,但是,不可隨意用酸牛奶喂養嬰幼兒,因為酸牛奶中含鈣量少,對於生長發育需要大量鈣元素的嬰幼兒不利。酸牛奶中的乳酸菌生成的抗生素,雖能抑製很多腸道病原菌的生長,但同時也破壞了對人體有益菌群的生長條件,還會影響正常消化功能。尤其是嬰兒消化道發育不完全,嬰幼兒在患胃腸炎時,如果給他們喂酸牛奶,還可能會引起嘔吐和壞疽性胃腸炎。營養學家指出,一歲以內的孩子不宜喝酸奶,一歲以上的孩子雖可以喝酸奶,但不要空腹喝,原來因為空腹喝可以使胃內環境不利於嗜酸乳杆菌的生長,這樣會讓酸奶失去應有的營養價值,建議餐後兩小時喝最佳。
7.軟食替代硬食
軟食水分多、能量低,不含鐵、鋅、鈣,營養素的含量較低。寶寶的胃容量隻有250毫升左右,如果吃的都是這些軟質食物,那麼所攝入的營養成分必定達不到需求。而咀嚼硬食能促進麵部肌肉運動,以加速頭麵部的血液循環,使腦細胞獲得充分的氧氣和養分供應,讓寶寶大腦的反應更加靈敏,還有助於頜骨與牙齦的正常發育。
小貼士:
6~8月齡是寶寶學習咀嚼和吞咽能力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要經常給寶寶吃一些有硬度的主食,如花卷、饅頭等,之後可逐漸增加硬肉水果、胡蘿卜、豆類、土豆、玉米等,還可以嚐試著吃一些肉、魚、蛋等動物性食物。這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既可以幫助寶寶補充豐富的能量及營養元素,又能鍛煉寶寶在日常生活中的咀嚼能力,對寶寶非常重要。
四、幼兒篇
1.果汁代替水果
有些父母可能由於工作忙或者圖方便等原因,經常買一些果汁類製品衝給孩子喝,這種方式是很不恰當的。因為新鮮水果不僅含有完善的營養成分,而且在孩子吃水果時,還可鍛煉嘴嚼肌或牙齒的功能,刺激唾液分泌,促進孩子的食欲,而各類果汁製品都是經過加工製成的,不僅會損失一些營養素,而且還要添加食用香精、色素等食品添加劑,孩子如果天天食用,過量色素進入體內,容易沉積在他們未發育成熟的胃腸黏膜上,引起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幹擾體內酶的代謝,對孩子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
2.孩子消化快沒事就加點餐
很多胖寶寶都是過量喂養或喂養過於頻繁造成的。關於加餐的方式及時間間隔,營養專家推薦如下,可以在三次正餐之外加兩次點心,時間可以安排在兩餐之間或晚上,具體可視情況而定。2歲以上的寶寶晚飯後除水果和牛奶外,最好逐漸養成不再進食的好習慣,尤其是在睡前應忌吃糖果、糕點等甜食,以保證良好的睡眠,預防蛀牙。
小貼士:給寶寶加餐既適應寶寶消化係統生長發育的特點。又是補充能量的重要來源,恰當的加餐能夠滿足寶寶快速生長的需要。推薦各餐占全天熱量的比例一般為:早餐占30%,午餐占35%~40%,晚餐占25%,加餐占10%。所以,我們需要像對待正餐一樣對待寶寶的加餐。
3.水果替代蔬菜
從整體上來講,水果在營養構成上要遠低與蔬菜。再者,蔬菜所含有的不可溶性纖維對幼兒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都有著正向的促進作用。當然,水果也有它獨特的功用,如多數水果中含有各種有機酸,能刺激消化液分泌;不同的水果和蔬菜還具有不同的食療作用。不論國內還是國外,膳食金字塔都建議將蔬菜和水果的合理攝入比例定為3:1,最多不超過3:2.因此,水果是不能替代蔬菜的。營養專家建議每日蔬菜攝入400~500克,水果攝入100~200克為最佳。
4.營養保健品大補無害處
一般飲食正常的嬰幼兒從日常食物中就可獲得足夠的微量元素,不需要藥物補充。由於各種食物中所含的微量元素種類和數量不完全相同,隻要寶寶平時的膳食結構做到粗細糧結合、葷素搭配、不偏食不挑食,就能基本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不要讓孩子在起跑線上輸給別人”,並不是意味著濫補營養品。專家建議,如果幼兒體格健康,發育正常,就無需服用營養滋補品。
5.飲食上嬌慣寶寶
幼兒的消化係統還沒完全發育成熟,對外來的一些刺激反應很敏感。而由於認知的關係,寶寶都是碰到喜歡吃的食物,就沒完沒了地吃個不停,這時如果家長不注意,一味地嬌縱孩子,就會使寶寶傷了脾胃,以後一碰到這種食物,就感到十分厭惡,從此再也不吃了,由此導致營養攝取不均衡,發生“營養不良”。故愛吃雖好,也要適量。
五、兒童青少年篇
1.不吃或馬馬虎虎吃早餐
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不好,很難從午餐或晚餐中得到補充。經常不吃早餐的兒童,全天能量和多種營養素的攝入明顯低於吃早餐的兒童,甚至造成營養缺乏,長期下去還會影響兒童的體質和智能的正常發育;不吃早餐還可能導致肥胖,因為不吃早餐,到中午的時候,會出現強烈的空腹感和饑餓感,吃起飯來狼吞虎咽,不知不覺之中可能就吃下去過多的食物,引起身體發胖。經常不吃早餐,會影響胃酸的分泌、膽汁的排出,減弱消化係統的功能,從而容易誘發胃炎、膽結石等消化係統疾病。所以,早餐對處於發育期的兒童青少年尤其重要。
2.用飲料代替水
適當飲用飲料對身體並沒有什麼危害,但如果估量飲用,則可能引起一些健康問題,會使糖的攝入量大大增加,造成青少年肥胖、齲齒、非特異性腹瀉、兒童多動症等。飯前喝過多的飲料,根本不會好好吃正餐,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近年來,我國肥胖兒童檢出率急劇上升,年增長率男童為10%,女童為8.7%,研究證實,這些兒童肥胖與無節製地飲用飲料有關。因此,飲料要適量。
3.忽視主食偏愛肉食
主食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是人體所需熱量的主要供應來源。孩子的活動量大,需要充足的熱量供應,主食攝入的少,熱量供應不充分,孩子自然不會健壯。肉、魚雖然富有營養,但兒童的消化吸收功能較差,偏愛肉食,容易使孩子身體素質下降。而且,肉類含有較豐富的脂肪、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過多地吃肉,尤其是吃豬肉,勢必會攝入大量的脂肪、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從而給兒童帶來許多不利因素。
所以,肉雖好,也要適量。
4.運動過後隻補水
運動後隨汗液丟失的不隻是水分,還有一些無機鹽和如鈉、鉀、鈣、鋅、銅、B族維生素、維生素C之類的水溶性維生素一起隨汗液丟失。如果沒有及時補充就會造成體內這些物質的缺乏。人體缺鉀會造成四肢軟弱無力、惡心,嘔吐、腹脹等症狀。缺鈉會出現精神萎靡、嗜睡、厭食、惡心、嘔吐等,缺乏B族維生素會影響體內生化代謝的正常運行。另外,口渴時會大量飲水,甚至過量飲水都會稀釋胃酸,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消化功能,造成食欲下降、乏力、倦怠、胃部不適等症狀。所以,運動後最好用淡鹽水來補充水分,且少量多次。
5.多吃菜,少吃飯
全麵的營養一定要從合理平衡的飲食獲得。少吃飯,澱粉攝入少,提供能量的葡萄糖攝入相應減少,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青少年上課的學習效率。所以,主食與副食要科學合理地搭配,主食要占絕對的比重。青少年正在長身體和骨骼,活動量也大,更不能偏副食、棄主食。
6.吃飯過快
進餐過快,會使食物得不到充分咀嚼,不僅加重胃腸的消化負擔,降低食物營養消化吸收的比例,而且也無法激起孩子們對飲食的興趣,還容易導致飲食過量、造成肥胖。因此,少年兒童進餐時間每頓飯最好不要少於20分鍾。
六、青春期飲食正誤辨
1.雞蛋牛奶;痘痘;元凶?
痘痘的發病原因是多方麵的。一般認為在青春期裏由於雄性激素分泌增加,而使皮脂腺排泄增多;同時毛囊皮脂腺上皮發生角化而使排泄皮脂的通道變窄,皮脂排泄受阻。加上其他細菌在局部侵襲、繁殖,造成毛囊局部感染化膿,就形成了以皮脂增多——排泄受阻一細菌感染的發病機製。此外,個人衛生、皮膚類型、生活習慣及全身健康狀況對痤瘡的發生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