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曆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的海洋。
海水運動編輯
海水水體以及海洋中的各種組成物質,構成了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的海洋環境。海水運動是海洋環境的核心內容,主要由四部分構成:海水運動形式;洋流的成因;表層洋流的分布;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洋流分布
各大洋洋流的分布和流動的方向雖然很複雜,但還是有規律可循的。
(1)在赤道至南北緯40°或60°之間,形成一低緯度環流,其流向在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成逆時針方向。每個環流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屬於寒流。
()在北緯40°或60°以北形成一高緯環流。其環流方向為逆時針方向,環流西部為寒流,東部為暖流。
()赤道以北的北印度洋,因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季風洋流。冬季吹東北季風,表層海水向西流,洋流呈反時針方向流動;夏季吹西南季風,表層海水向東流,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
(4)東西方向流動的洋流,除南半球的西風漂流外,都具暖流性質。[6]
洋流對大陸沿岸氣候有很大影響,寒流經過的地區對氣候有降溫、減濕的影響;而暖流則對沿途氣候有增溫、增濕的作用。
(5)目前已查明,世界大洋表麵有三個隆起區域:澳大利亞東北部,隆起區域高76米;北大西洋隆起區域高68米;阿非利加東南部,隆起區域高48米.
(6)世界大洋三個較大凹陷區域:印度洋(印度半島以南),凹陷深度為11米;加勒比海,凹陷深度為64米;加利福尼亞以西,凹陷深度為56米。此外,在巴西沿海和佛得角群島附近區域,也有隆起和凹陷15米左右的幾個區域。
形成原因
海裏的水總是依照有規律的明確形式流動,循環不息,稱為洋流。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墨西哥灣流,最狹窄處也寬達50裏,流動時速可達4公裏每時,沿北美洲海岸北上,橫過北大西洋,調節北歐的氣候。北太平洋海流是一道類似的暖流,從熱帶流向北流,提高北美洲西岸的氣溫。
盛行風是使海流運動不息的主要力量。海水密度不同,也是海流成因之一。冷水的密度比暖水高,因此冷水下沉,暖水上升。基於同樣原理,兩極附近的冷水也下沉,在海麵以下向赤道流去。抵達赤道時,這股水流便上升,代替隨著表麵海流流向兩極的暖水。
島嶼與大陸的海岸,對海流也有影響,不是使海流轉向,就是把海流分成支流。不過一般來,主要的海流都是沿著各個海洋盆地四周環流的。由於地球自轉影響,北半球的海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的流動方向則相反。
按照洋流形成原因,可以分為三類:
1.風海流-大氣運動和近地麵風帶,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盛行風吹拂海麵,推動海洋水隨風漂流,並使上層海水帶動下層海水,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風海流。
.密度流-由於各海域海水的溫度、鹽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異,導致海水的流動,叫做密度流。如連接地中海與大西洋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地區是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幹燥,冬季溫和濕潤,地中海蒸發量大,地中海海水鹽度較高,而大西洋的海水密度大,水麵降低,
海洋
海洋
鹽度比地中海低,密度較,水麵比地中海高。因此,大西洋水麵較高,地中海水麵較低,大西洋表層海水會經直布羅陀海峽流入地中海,而地中海底層海水會從海峽底層流入大西洋。二戰中,德軍潛水艇出入直布羅陀海峽,關閉了發動機,避開了英軍的監聽,繞到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