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和間如不夠使用,可在五線譜上方或下方增加線和間,加線及加間各分別稱為上加第1線、上加第1間,下加第1線、下加第1間等。如右圖所示
譜號有 種:第一種是G譜號,當G譜號在五線譜的第二線上時,稱高音譜號;第二種是F譜號,當F譜號記在五線譜的第四線時,稱低音譜號;第三種是譜號,當譜號記在五線譜的第三線時,稱中音譜號(此處應注意,隻有這三種情況下稱高中低譜號,在其他線上時,均有不同名稱)。五線譜為適應不同音域的人聲和樂器的需要,應避免過多的加線。五線譜中有多種譜表,其中常用的有5種:即高音譜表(用G譜號)、低音譜表(用F譜號)、女高音譜表、中音譜表、下中音譜表(後種用譜號)。女高音譜表現已不常應用,中音譜表僅用於中提琴,次中音譜表常用於大提琴、大管、長號的較高音區。此外還有上低音譜表、女中音譜表等。五線譜一般分類為:①總譜,記載合奏或合唱的樂譜,由許多單行譜聯合組成。②分譜,分別記載每種樂器或每個聲部的樂譜。③大譜表,由高音譜表與低音譜表聯合組成,用於鋼琴、管風琴、豎琴及混聲合唱等。兩譜表中隱伏一條臨時加線代表中央,故又稱十一線大譜表。
曆史編輯
五線譜最早的發源地是希臘,它的曆史要比數字形的簡譜早得多。在古希臘,音樂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聲樂,歌詞發音的高低長短是用A、B、……等字母表示的,到了羅馬時代,開始用另一種符號來表示音的高低,這種記譜法稱為“紐姆記譜法”(Neua),這就是五線譜的雛形。“Neua”源自希臘語,意為符號,是用繪圖的形式表示的初期紐姆形狀(圖1-1)。
這些紐姆符號開關清晰,有時表明一個音,也常常表明一組音,它能夠幫助演唱者記憶、了解各種曲調進行特征,但它不能表示音的長短,也沒有固定的高低位置,於是後人便劃出一根直線,將紐姆符號寫在線的上下,以線為中心點,把音固定為F,再根據上下位置確定音高,這種形式稱為“一線譜”。
到了11世紀,僧人規多把紐姆符號放在四根線上,從而確定其音高,這種樂譜稱為“四線樂譜”。開始的線譜是用不同的顏色畫成的,如紅線代表F音,黃線或綠線代表音(圖1-)。
到了1世紀,四線樂譜采用全部黑色線,隻是在線的前端寫上一個拉丁字母,以表示線的絕對音高。這就是我們今所使用的雛形。
重升記號(×)表示將基本音級升高兩個半音(一個全音)。
重降記號(??)表示將基本音級降低兩個半音(一個全音)。
還原記號(?)表示將已經升高或降低的音還原。
變音記號可以記在五線譜的線上和間內;可以記在音符的前麵和譜號的後麵。記在譜號後麵的變音記號叫做調號。在未改變新調之前,它對音列中所有同音名的音都生效。如果在樂曲中間要更換調號時,可能有三種情況。
更換調號如果發生在一行樂譜的開始處,這時應該在前一行樂譜的末尾處將所要更換的調號預先記寫清楚,並將最後一條節線向前移,以便記寫新調的調號。
增加原有升號或降號的數目時隻要在更換調號處的節線右邊寫出新調的調號便可以了。
減少原有升號或降號的數目時需要在更換調號處的節線左邊將多餘的變音記號還原。在節線的右邊寫出新調的調號。
升號變降號或降號變升號時需要在更換調號處的節線左邊將原來的變音記號還原,在節線的右邊寫出新調的調號。直接放在音符前的變音記號叫做臨時記號。臨時記號隻限於同音高的音有效,而且隻到最近的節線為止,在多聲部樂曲中臨時記號往往隻對一個聲部有效。為了提醒廢除前麵所用的臨時記號,有時在節線後麵加上另外的臨時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