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結局(大綱)(1 / 2)

唐末五代之際,建州最大的茶焙業主張廷暉將鳳凰山方圓30裏的茶山獻給閩王,閩王將其列為皇家禦茶園,因茶園地處閩國北部,故稱“北苑”。此後曆代朝廷都在北苑設立禦茶園,並親派重臣督造,其茶品直接供皇家飲用。

為了突顯皇家禦茶的尊貴身份,北苑禦茶表麵都特別壓鑄有十分講究的龍鳳飾紋,龍是百獸之首,皇帝的象征;鳳是百鳥之冠,母儀天下的標誌。在北苑茶餅上特製龍鳳模,明確了北苑茶為禦茶的屬性,不同於其他一般的貢茶。

北苑禦茶是用龍鳳圖案的模具製作而成的蒸青團茶,又稱龍鳳茶、龍團鳳餅、建溪官茶等,先後有大龍鳳團、小龍團、密雲龍、龍園勝雪等幾十個品種。從宋代太平興國二年(997年)始,至宣和二年(1120年)止,在這短短的140多年間,北苑禦茶的極品被一次次地刷新。據宋代熊蕃所著的《宣和北苑貢茶錄》上記載:從紫筍臘麵先後被京鋌、石乳、的乳、白乳取代,再被大龍鳳團取代;大龍鳳團又被小龍鳳團取代,小龍鳳團又被密雲龍取代,密雲龍又被瑞雲翔龍取代,瑞雲翔龍又被白茶取代,最後到了登峰造極的龍園勝雪,北苑禦茶的桂冠走馬燈似的流轉、更迭,這就是中國“龍茶盛世”所開創的奇跡!

千百年來,北苑禦茶已經提煉和形成了一套以“清和澹靜”為最高品茗境界的“四茶諦”,以“香甘重滑”為最佳品茗標準的“四茶規”。

鳳凰泉,宋太平興國年間,更名為龍鳳泉。關於這個鳳凰泉,北宋曾擔任過建州茶務的丘荷在《北苑禦泉亭記》裏描述過她的神奇傳說:“龍鳳泉的水並不多,但在製茶時節,即使一天舀了一百多桶水,泉裏的水也不見減少,還像平時一樣多。可是,每當製茶結束,監茶官封焙完工後,龍鳳泉的水就歇息了。”明代何喬遠在《閩書》裏也提到這一神奇現象:“這眼泉水深隻有二尺左右,泉底有暗道通到東溪,泉水日夜不停地冒出。到了製茶時節,大聲一喊,泉水就應聲冒出,等茶製完了,泉水也正好停了。因為泉水這麼神奇,所以製造出來的茶,品質出奇的好。”

張廷暉研創了“采、擇、蒸、榨、研、造、焙”一整套獨特製茶工藝,其茶品很快便名聲遠播。其時正值唐末五代十國,閩王嚐過張廷暉所製的茶後喜出望外,頒下聖旨,將那片茶園封為“皇家禦茶園”,因地處閩國北部,故稱“北苑”。北苑禦茶園中部分茶樹長得格外茁壯,茶芽較之矮腳烏龍茶更為肥碩,其茶品香氣豐韻、入口柔順,閩王又特別賜了一個新的好聽的名字——“北苑水仙茶”,意思是瑤池仙水培育而成的茶。

兩宋時期,北苑禦茶園最為輝煌,其範圍達方圓300裏,園內儀製均按皇家園林建造。其中心在今東峰鎮鳳凰山一帶,當年自東溪往南至鳳凰山麓設有規模宏偉的九重建築。從外門進去的第一重建築是清風門,即儀門,其左側為茶焙,右側為庫房。清風門往南,依次排列的第二重建築是漕司行衙,也就是北苑禦茶園的官署。再往南前行就到了她的第三重建築:貴賓的接待室——禦茶堂,禦茶堂的後麵是第四重建築:禦泉亭。據舊誌的記載,這口禦泉“喊之則出,造畢則竭”。禦泉亭的左側是喊山台,右側是龍鳳池,池中有紅雲島,島上遍植海棠、櫸柳,景色迷人。從禦茶亭下來繼續往南走,順次為第五至第九重建築:分別是禦茶院、星輝館、望京樓、鳳凰閣和乘鳳堂。在《福建通誌·名勝誌·建安縣》中記載:“北苑乘鳳堂在鳳凰山最高處,堂側有石碣,字大遲許,端勁有體,宋慶曆戊子柯適記。”如今乘鳳堂早已不見蹤影,但其右側的石碣(俗稱“鑿字岩”)曆經千年風雨保留至今風采依然,刻字清晰,記錄了當年的北苑茶事,見證了北苑禦茶園的興盛與更迭。2006年6月,“北苑禦焙遺址”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