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城在數月之間,連續發生兩起內哄爭鬥、流血事件。原本這是建州王延政奪取福州城的絕佳時機,但很不幸,此時的建州城早已被南唐大軍團團包圍,即使福州城群龍無首,王延政也鞭長莫及。天德三年五月以來,南唐大軍便源源不斷地從南唐國境內進入建州,何敬洙、祖全恩、姚鳳、查文徽、邊鎬等各路南唐軍隊齊聚建州城外,各位南唐將領士氣高昂、信心十足,頗有不滅閩國不罷休的態度。為了盡快消滅閩國最後的代表人物王延政,李璟在政治外交戰方麵也下足了功夫。李璟在對待李仁達的態度方麵,顯然比對待之前朱連集團要溫和了許多,主動接受了李仁達的臣服請求,冊封李仁達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並賜名為李弘義,希望李仁達能夠配合南唐共同對付王延政。
鑒於李仁達同誌人生職業生涯改名的次數實在太多,為了方便大家記憶,我們還是暫且稱他為李仁達吧。局勢發展至如此局麵,王延政除了後悔懊惱,就是懊惱後悔,但閩國生存的最後希望都在他的身上,他就是撐死也得死撐。畢竟建州城外還有王忠順和董思安的五千泉州援軍,畢竟建州城內還有一萬多福州城的援軍,畢竟汀、漳、泉三州還在閩國的控製之中,死撐也許能夠撐活。當然,光靠內部的援軍,似乎很不安全,王延政決定再次尋求外部的援助。南方鄰居南漢國距離建州路程實在太遙遠,而且兩國之間常年沒有聯係,不是最佳的求救對象。隻有北方的吳越國,才是可能出手相助的鄰居。
雖然有之前和吳越國仰仁詮交戰的不良外交往事,但王延政相信,隻要自己能夠誠心誠意地向吳越國道歉認錯、分析形勢,吳越國是會出兵相助的。王延政迅速派遣使者出使吳越國,隻要吳越國能夠出兵援救,他請願向吳越國稱藩稱臣也再所不惜。吳越國的使者雖然派出去了,但畢竟吳越國離建州路程也不近,來回折騰,等吳越國正式出兵,至少也得兩、三個月,王延政隻能聽天由命了。堅守汀州的許文稹卻給王延政帶來了一絲驚喜,許文稹在汀州擊退了南唐軍隊的進攻,甚至還活捉了南唐將領時厚卿。但汀州的這場勝利絲毫不能緩解建州的危局,各種壞消息一直不停地縈繞在王延政耳邊,比如說,南唐軍隊在建州城外屢次擊敗王忠順和董思安的泉州援軍,比如說,有人密告城內的一萬多福州將士心懷異誌,打算叛亂。
泉州軍隊屢次失敗的消息,雖然很不利好,好歹不會危及建州城的安危,但建州城中福州將士的可能叛亂,對於建州城來說,卻是致命的隱患。如果這支福州軍隊發動叛亂,王延政和他的閩國也許將迅速煙消雲散,成為過往煙雲。死撐建州危城中的王延政做出了他一生之中的最後一個錯誤決策,秉著“寧可錯殺一萬,不可放過一個”的原則,決定向這支福州軍隊下殺手。當然,建州軍隊的精銳將士已經喪失的差不多了,真要真刀真槍地和福州軍隊硬幹,估計要吃虧的,王延政自然要動用計策,來對付這支福州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