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國內部動亂不斷,張暉的茶葉根本沒有銷路,於是隻好想想其他的銷路。恰好此時,吳國的權臣徐知誥改國號為唐,並改名為李昇,自稱是唐朝憲宗皇帝的後代。李昇的唐國在江南諸國之中,國土麵積最為廣闊,軍事實力最為強悍,但李昇的治國方式是保境安民,即使麵對周邊實力較弱的吳越、閩、楚等小國,李昇也沒有恃強淩弱,而是積蓄力量,等待中原王朝出現變故,一舉北伐占據中原,等中原占據了,南方小國自然是望風而降。
閩國王延羲和王延政兄弟之間發生內鬥,原本是南唐趁機吞並閩國的良機,然而李昇卻派遣客省使尚全恭來到福州城,作為中間調停人,要求王延羲和王延政結束內鬥紛爭。南唐並不是閩國的宗主國,閩國也從未向南唐稱臣進貢過,南唐不落井下石已是仁至義盡,居然還主動出麵調停。在李昇的出麵調停下,王延羲和王延政兄弟消停了一陣。王延政派遣一名牙將和女奴手持誓書香爐來到福州城,正式宣告和王延羲結束戰爭,並在宣陵進行正式結盟的儀式。閩國在王延羲登基一年之後,再次恢複了平靜祥和,已經消失了一年之久的禮部員外郎鄭元弼,從中原回到了家鄉閩國。鄭元弼曾受王繼鵬之命,出使晉國。王繼鵬在遞交給石敬瑭的外交文件中,語言措辭極其傲慢不遜、狂妄無禮。其中有“閩國一從興運,久曆年華,見北辰之帝座頻移,致東海之風帆多阻”等囂張跋扈的言詞,表示閩國的興盛一直持續了幾十年,而這麼多年以來,北方中原王朝的皇帝已經更換了無數位,導致閩國進貢的船隻一直受到阻礙,並聲稱以後就不再進貢了,大家之間是平等的國家關係了。
石敬瑭召見鄭元弼,想了解王繼鵬為何如此狂妄無禮,鄭元弼麵對石敬瑭毫不畏懼,慷慨陳詞道:“王昶蠻裔之君,不知禮儀,得其善言不足喜、得其惡言不足怒,陛下方示大信,以來遠人,臣將命無狀,願伏斧鑕,以贖昶罪”。鄭元弼對王繼鵬非常不滿,但仍然忠心於閩國,願意以死來贖閩國王繼鵬的罪行。石敬瑭被鄭元弼的這番話所感動,於是賞賜錦帛給鄭元弼,並釋放鄭元弼回歸閩國。鄭元弼回到了家鄉,但王繼鵬已被幹掉,閩國皇帝變成了王延羲。王延羲隨即冊封鄭元弼為諫議大夫,並主動向晉國稱臣進貢。於是,石敬瑭冊封王延羲為威武軍節度使、兼中書令、閩國王。
半年之後,閩國再度陷入戰亂,王延政和王延羲之間的鬥爭再次打響。王延政派遣牙將和女奴到福州城和王延羲宣布結盟。不久之後,王延羲便開始在福州城西大搞土木,加固整個福州城西的城牆防禦體係。王延羲對王延政和建州軍團充滿了戒備、猜忌之心,王延政於是以牙還牙,也在建州城大興土木,不僅局限於加固,整個建州城的麵積還進行了擴建,使新的建州城外圍四周長達二十餘裏。
永隆三年正月,王延政上書王延羲,要求冊封其為威武軍節度使。威武軍節度使是王潮最早獲取的頭銜,一般來說,隻冊封給閩國的最高軍政長官,王審知、王延翰、王延鈞、王繼鵬都曾擔任過威武軍節度使。王延羲當然不會理睬,而是改建州城為鎮安軍,封王延政為鎮安軍節度使,封富沙王。王延政擅自把王延羲所冊封的鎮安軍改為鎮武軍,並自稱鎮武軍節度使。四月,王延羲派遣將軍許仁欽率三千精兵突然降臨汀州,將汀州刺史王延喜抓捕帶回福州城。王延喜是王延羲的兄長,王延喜長期在汀州任職,據王延羲得到的情報,王延喜有可能存在和王延政串通的嫌疑。於是王延喜被抓到福州城,送入牢獄,等待受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