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最流行的說法是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受奸倭排擠,報國無們,自沉汨羅江。民眾爭相劃舟施救無果。為不使遺體被魚龍吞噬,百姓把飯團以竹葉包裹投入江中,是日為農曆五月初五。故而有端午節龍舟競渡、吃粽習俗,流傳至今已達兩千多年了。
端午節中,福州城內最盛大的慶祝活動為龍舟“競渡”,據說漢武帝曾派兵攻打福建,不甘心亡國的東越王餘善奮起反抗,為了激勵士氣,他派人在福州城南築台,命令各部落駕舟爭奪白龍(一根刻著白龍形狀的木頭),勝利者予以重獎。盡管東越最終還是亡國了,釣白龍習俗卻沿襲下來。端午前夕,“采蓮”成為鄉間的頭等大事,人們敲鑼打鼓,齊唱“打蓮鼓”、高舉本鄉龍舟的旗幟,挨家挨店募捐,籌募修建龍舟經費。平日吝嗇的大戶為能坐上“龍舟頭”寶座,大顯風光,不惜花巨資宴請龍舟隊員。
福州地區端午節龍舟競渡最盛行、曆史最悠久的是閩江南港蘇岐一帶。南港蘇岐,位於福州南郊南通、南嶼之間,係閩江抵南台島後分成南北兩港而得名。這裏水深港闊,風浪不大,兩岸人口密集,曆來是福州主要的民間龍舟競賽地,歌謠:“五月五,是端陽,南港江上好風光。鑼鼓震天衝破浪,蛟龍健兒爭飛翔。兩岸觀眾齊歡呼,熱鬧奢華又一場”。競渡日,萬人空巷,競賽地兩岸觀眾激情歡呼、喝彩,鞭炮轟響、鑼鼓喧天,彩旗招展,炎熱的天氣加上火爆的場麵。
端午節這天,整個福州城最熱鬧的地方不在城內,而是在城外的西湖。這福州西湖因為連通了南湖,所以湖麵整整擴大了一倍。先不說別的,單說西湖之上的那座水晶宮就不知吸引了多少民眾前來觀看,其中就有閩國五州專門為了端午慶典驅車前來的富商鄉紳,當然也有徒步趕了一天一夜路程的平民百姓。西湖周圍的茶亭共有十六座,茶亭之間由看台接連起來,數不盡的觀眾在此駐足,還有湖麵上幾十艘彩色的舫船,那可是專門為了這次端午慶典而製造的。所有人,所有物,眼前的一切,都在等待著端午慶典的開始。
辰時時分,皇帝延鈞和皇後金鳳帶著後宮佳麗起駕來到西湖,就坐於水晶宮之上。司儀宣布端午慶典正式開始。宮嬪們列坐於湖麵上的彩舫之中,每艘彩舫上隨行有二十多名宮女。她們短衣窄袖,鼓楫爭先。之後,皇帝延鈞和皇後金鳳從水晶宮上走下來,坐在大龍舟上迎風觀望,金鳳依偎在延鈞身邊,嬌豔欲滴。
皇後金鳳將《金鳳呈祥》改編成《樂遊曲》,宮嬪們同聲應合,一起高聲歌唱:
龍舟搖曳東複東,
采蓮船上紅更紅,
波澹澹,
水溶溶,
如隔荷花路不通。
西湖東湖鬥彩舟,
青蒲紫蓼滿一洲,
波渺渺,
水悠悠,
長奉君王萬歲遊。
《樂遊曲》的音律婉轉動聽,歌聲衝破雲天。一時間,亭台上的遊人士女,爭睹於道,整個西湖放佛在集市上一樣熱鬧。在這個表麵一片歡樂祥和的場麵上,一場危機正在醞釀著。這個危機在端午慶典就已經有了預兆。慶典的尾聲中,皇帝延鈞突發癲癇,暈厥了去,或許正是由於這個癲癇才引發了那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