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兄自幼尚儒,十分重視人才。主政泉州時,他創設招賢院,當視為千年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一次裏程碑式的舉措。唐末,中原混亂,戰爭頻仍,人民苦不堪言。而在王兄治理下的閩地,經濟相對繁榮,社會安定,與中原地區民不聊生的景象形成了鮮明對照。於是,中原公卿士族遂相繼入閩避亂。為了保護和利用這一寶貴的人才資源,使之為閩地發展服務,我那時任泉州刺史的王兄便毅然作出了設立招賢院的決策,並派其子,我的侄兒延彬具體運作建院事宜。
招賢院設在位於泉州西郊的南安縣唐安鄉修文裏,院裏建有館舍,還築有亭軒、水榭。竹徑直達江邊,可以放舟垂釣。先後出入該院的名士有秘書省正字徐寅,右拾遺戶部員外郎、京兆府參軍翁承讚和太學博士倪曙等人。我們閩地屬於偏隅之地,文化較之中原地區相對落後。自從諸多文人名士從中原來泉州後,在招賢院內切磋學問,進行文學創作,使中原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在泉州乃至八閩迅速傳播,尚文之風在泉州蔚然形成,童蒙誘掖,學校興舉。
王兄還篤信釋老之教,在設招賢院招聚文人名士的同時,還舍財修建了大量寺院,弘揚佛教文化,因崇信為善納福因果,王兄在經濟發展同時,舍財修建大量寺院著名的有如城西隅清果院,供租穀二十餘石;金地院,在晉江興賢裏,有寺產田地六百餘畝。
記得那是他掌握福建政權的第二年,有一個得道高僧,法號義存,在雲遊四方數十年後,回到家鄉福建。這位義存大師,十二歲出家,十七歲落發,二十四歲師從福州芙蓉山高僧弘照禪師,二十八歲開始雲遊四方,漸漸成為公認的佛學大師。在雪峰山創立雪峰禪院。雪峰山,位於閩侯縣大湖鄉,與鼓山、旗山三山分立,環抱福州,合稱福州三絕。對於佛教,我王兄原本就有信仰的基礎。這時就把義存請到府上,請教佛法玄機。大師果然不一般,一說之下,令我王兄肅然起敬。
當時,義存大師在王潮的府第裏,為上千信眾宣講佛法,聲勢浩大。我王兄不但對義存禮遇有加,而且立即撥款,幫助義存把雪峰禪院,遷到附近的陳洋,並且增建了大雄寶殿、演法堂和大批其他物業。這一個建築群,幾乎覆蓋了整個山崗,王兄專門為新的雪峰禪院,鑄了一口大鍾,同時鑄造金身佛像,所有配置設備,應有盡有。又列支充足的經費,以擴充和尚隊伍的規模。乾寧四年十一月,王兄重建開元寺,佛殿、鍾樓、經樓落成。
出乎金鳳的意料,閩王竟然把所有的功績都歸到了他的王兄身上,如此的謙遜。於是,金鳳慌忙請罪道,陛下明察秋毫,請恕臣妾學識粗略,胡亂賣弄之罪。
閩王搖了搖頭,歎聲說道,若是我的那些王子們有你這般粗略的學識,我便沒有任何後顧之憂了。可是,哎!我已老矣,雖說足下子嗣眾多,卻無一可用之材,隻怕等我歸天之後,無人能幫我保得住這閩地的繁榮基業呀,一直以來,我將他們留在身旁,希望他們多學習政務,可是卻不見一點長進。如今我琢磨著是不是應該把他們調往其他四州之地鍛煉一番呢?方才我見你很有見識,不僅心生感歎,想聽聽你的建議?
金鳳受寵若驚,深思熟慮之後,說道,臣妾明白陛下的顧慮,除了幾位王子需要鍛煉之外,臣妾覺得,陛下應該多加提拔一些正值青年的有誌之士。
說完之後,金鳳便後怕起來,這是多麼冒險的一個建議啊。她屏住呼吸,等待閩王的回應。
閩王沉思了一番,驚歎道,沒錯,你說得對,快,磨墨,我要立即擬一道手令。
金鳳慌忙筆墨伺候,見閩王寫下了一道手令:即日起,閩地五州一切政務,凡待聘官職,不論年齡背景,以能者居之,凡任上不合格者,亦不論年齡背景,皆就地免職。
幾天之後,閩王果真批示了一道王令,提拔一批青年之士,金鳳在閩王的書房裏偶然看到了該公文上的名單:楊思恭,留從笑,朱文進,王忠順,董思安,連重遇,陳洪進,黃仁諷,許文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