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書院改製(2 / 2)

張暉悄悄跟隨教授而來,恰好聽到了院長說的話,見教授此時也是一副很為難的樣子,於是上前施禮道:

“兩位老師,學生有一個建議,不知可否聽學生一言。”

“請講。”

“我們可以一手辦貴學,一手辦義學。貴學,以昂貴學費招收富家子弟,提供優質的學習條件。義學,以免除學費招收一般子弟,提供一般的學習條件。這樣,有貴學支持著義學,我們同樣可以自給自足。”

“這個,好是好,隻是事關學製,我可不敢擅自做主,要不先請示一下刺史章大人,讓章大人向福州方麵先彙報一下。”

“這個好說,我就住在刺史大人的家裏,晚上我先跟章大人通個氣。”

章仔鈞從張暉那兒聽說了書院改製的建議,當下拍板決定就這麼幹,事不宜遲!至於福州方麵,就隻能來個先斬後奏了。

幾天後,教育改革實行。一張告示張貼在全城二十三所書院的門口。

改革的第一條是,學籍與戶籍不掛鉤,不論戶籍在何地,皆可以入學。改革第二條是,二十三所書院分別三種學製。

其中,十所被分成貴學和義學兩類,各是五所。建安書院、屏山書院、環溪精舍、建溪書院、崇正書院為貴學。正音書院、登瀛書院、錦屏書院、興賢書院、紫雲書院為義學。

貴學製的書院,學費漲為兩倍,班級人數由五十人降為二十五人。義學製的書院,學費全部免除,班級人數由五十人漲為七十五人。

其他十三所書院不做改革,為普通製的書院,學費不變,班級人數仍為五十人。這十三所書院分別是右文書院、聚奎書院、大儒饒先生祠、聚英書院、方竹書院、沙溪書院、養蒙書院、紫芝書院、玉溪書院、迪溪書院、鶴汀書院、藹吉書院、蓮峰書院。

於是,建溪書院等五所書院算是建州城的貴族學校了。在這裏上學的基本上都是建州城有權有勢有錢的子弟。他們當然覺得高人一等,連普通的書院都瞧不起,更何況義學製的書院。他們不差錢,隻要能進貴族學校,花雙倍的錢算得了什麼。

而像邊鎬和林仁肇這樣的學生,則可以不用偷偷旁聽,光明正大地坐在教室裏讀書。對於他們來說,貴學義學沒什麼分別,能學習到知識就很開心了。

另一方麵,每天上課就是聽先生照本宣科,然後學生搖頭晃腦地記誦。上課的內容除了《四書》、《五經》,還是《四書》、《五經》。教授見學生學習興致不高,要求擴充教材,教材由《四書》、《五經》改為詩、書、禮、義、樂。

建州的州學製度讓建州的每一個孩子都有了學習的機會,建州城內的學風一時大振,遍地看去都可以見到學童和書生。

章仔鈞先斬後奏,在州學的書院改製之後,才匆忙前往福州彙報這件事。章練和張暉趁機跟隨一起前往福州見見世麵。從建州到福州走的水路,在建州港登船,沿著江流順溪而下。

建州港水路交通,雖灘瀨險阻,但因建溪扼崇陽、南浦、鬆溪水運咽喉,木帆船運輸發達。三國吳時,西門外大洲就興起造船業,為水運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芝城港原係自然港,自唐以來先後有臨江、通濟、含通仙門及南門洲等碼頭。

建甌的木船製造業,曆時一千七百多年。三國吳曾先後遣人至建安造船,成為孫吳當時重要的造船基地,所造舟船,順建溪、下閩江、沿東海,源源不斷輸往長江。

早在大約兩千年前的秦漢閩越時期,建州境內的土著閩越先民,就擅長於舟船戰艦與水戰水鬥,而挑幡,則為其水軍水戰日常訓練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