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入城(2 / 2)

福建之名的由來與建州息息相關,分別取自福州和建州的首字。

唐開元年間,朝廷在閩地設福建道,轄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州。福建觀察使統領福建道軍政、民政、財政、司法等大權,成為閩地最高行政長官。

建州城的山川地貌和城池建設可以用三山、六水、七座橋來概括。三山指的是芝山、旗山和符山,六水是指六條主要的城內河濠。

七座橋分別跨架在城內河之上,並且都是呈十字形,分別稱為泳澤橋、平政橋、鎮安橋、壘華橋、恩波橋、順母橋、德勝橋。

東溪沿岸下駛的民用船隻都在驂鸞渡口停泊,然後登岸入城。

從水路抵達驂鸞渡口後,張老爺便帶著張暉和阿霞下了渡船,之後改陸路,渡口處是建州城外的附郭,有著大量等待接客的馬車。他們搭上一駕馬車,一路沿著附郭的光祿坊,駛向了建州城的通安門。

光祿坊在通安門外,出城便是街道,一直向北伸展至白雲寺前為止,長約三華裏。此地半為商店,也是建州城最大的鬧市之一。

因位於水陸要衝,扼三縣百鄉商旅的孔道,東門附郭的光祿坊,水陸薈萃,商旅雲集,市景繁榮,百業興盛。光祿坊上方有三條巷子,叫做城門邊巷、二聖巷和三聖巷。

經過了光祿坊,張暉遠遠地看見通安門屹立於前方,終於,他們來到了建州城的城牆之下,阿霞終於見到了日夜期盼著的城牆。張暉原本以為自己對城牆並沒有什麼興趣,然而當自己親眼目睹了被時光衝刷幾百年的城牆時,心裏還是難免一震。

建州城最開始建城的時候,是在三國時期,由首任郡守築城於溪南覆船山下,是為建安郡城。幾百年來,經過多次反複的移城之後,直到唐建中元年,當時的建州刺史又移城於黃華山麓。

三國時期的首任建安郡守,在城池的四麵修築了八座城門:

東麵在屏山書院之東築東平門和東安門;南麵在福船山和梅仙山之間築通海門,在福船山和雲際山間築鎮南門;西麵在東吳名將呂蒙故宅之西築建寧門,在原閩越王無諸行祠之西築建德門;北麵在今中水南故郡治遺址之北築興吳門,在光孝寺之北築朝江門。

唐建中元年由建州刺史修築的建州城,城牆周長九裏三百四十三步,高二丈,廣二丈一尺,共有九座城門:

南邊是建溪門,東南邊是通仙門,西南邊是建安門,東邊是寧遠門、通安門,西邊是水西門,水西門的西北方有西津門,西津門的南邊有臨江門,北邊有朝天門。

他們從通安門進入建州城內,張暉頓時感到,熱鬧的市井氣息撲麵而來。見張暉和阿霞東張西望,稀奇得很,張老爺微微一笑,看了看天上的日頭,說道:

“我和商鋪的李掌櫃約的是午後的未時,時間還早,我就帶你們去轉轉吧!今天一次性瞧個夠,以後可就別再嚷嚷著要出來看一看,多看幾眼你們也會看厭的。”

於是,張暉和阿霞就像從籠子裏放出來的鳥兒似的,開始穿梭在城裏的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