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輔助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探索思考
高教研究
作者:屈亞媛 周玉梅
傳統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實踐存在諸多不足,為提高翻譯教學效果,探索了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輔助翻譯教學,以期增強學生在信息時代雙語翻譯的能力。
信息技術大學英語翻譯教學
作為外語教學的傳統課程,翻譯教學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翻譯技能為主的課程。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急需大批具備高素質的翻譯人才,既要精通母語和外語,又要具有廣博的知識麵,能迅速把握社會最新的資訊。目前,國內外語院係都開設翻譯課程,非英語專業的學係也在英語課堂上加入了翻譯教學內容,但翻譯教學仍然是各高校外語教學中比較薄弱的環節。
隨著2003年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開始,以及上個世紀末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同時也為教育改革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各個學科的各種課程都加速了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本文分析傳統翻譯教學模式的弊端,闡述信息技術的優勢特點,探討了信息技術在改革中的運用,從而得出信息技術對教學改革的意義。
一、傳統翻譯教學的不足
傳統的翻譯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采用填鴨式教法不斷向學生傳授各種翻譯理論,講解各種翻譯技巧和方法。這種教學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李宗花,2008):
(1)以教學講授為主。大部分時間教師都在講解各種翻譯理論和學說、傳授學生各種技能技巧,卻很少進行師生間的交流學習,給學生更多實踐的機會,因此學生在實際翻譯中經常理論與實踐脫節,不能很好地完成翻譯工作。
(2)翻譯教材內容陳舊,缺少反映時代要求、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先進教材。教學中翻譯內容的題材大多為文學類作品,反映當代社會經濟、科技、外交、外貿、媒介、法律、影視和軍事等方麵的材料匱乏。這使教學訓練與社會實際脫節,既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影響了學生翻譯能力的綜合培養。
(3)教學時間短,課時量少,不能滿足學生實際學習的需要。目前高校的英漢互譯課時量少,教學任務又重,教師除了要向學生傳授翻譯理論外,還要開展實踐練習,經常顧此失彼。
(4)傳統課堂教學很難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學生經曆過十二年的基礎應試教育之後,語言基礎參差不齊,一部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非常薄弱。統一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不能適應個別學生學習需求。
(5)翻譯教學評價方式單一。主要采用筆試方式,缺少對學生翻譯反應能力和口譯等方麵的評估。另一方麵,教師是學生作品的唯一讀者和評判人,即使在課堂上進行作品點評,由於時間等因素的限製,也很難讓所有學生都得到廣泛而有效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