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環境應急監測體係建設現狀及對策分析(2 / 2)

2)通過組織應急演練切實提高應急監測隊伍的快速反應能力,在演練中不斷提升應對突發環境汙染事故的監測能力和水平。定期組織有針對性的應急模擬演練,將應急監測隊伍分為指揮協調、現場監測、實驗分析、技術支援、報告評價、後勤保障等多個小組。出現環境汙染事故後,與公安、消防、衛生、交通等部門分工協作,在應急管理部門的統一指揮下迅速開展應急監測工作;

3)建立先進的環境應急預警信息係統,不斷完善應急監測體係。完善汙染源企業應急監測基礎數據庫,充分發揮應急監測綜合信息係統的資源優勢。根據轄區的自然地理條件與產業結構布局特點,建立覆蓋全市範圍的有毒有害物質產生企業的基礎數據庫,定期進行動態更新與維護,確保在環境應急監測中,能準確判斷汙染物的種類、濃度和危害範圍,將事故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

4)繼續加大投入,提高應急監測的硬件設施。開發環境應急監測綜合信息係統,實現對突發環境事故的應急管理的信息化。環境應急監測的相關信息、命令通過係統平台迅速發布,從指揮調度、現場處置到處置後風險評估的全過程進行信息化管理,有效提升了環境應急監測的快速響應能力,為汙染物的有效處置贏得寶貴的時間;

5)加強對環境安全隱患企業的排查和監督檢查,落實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措施,完善汙染源應急監測數據庫的建設,確保環境應急監測預警體係發揮應有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通過環境自動監測信息網絡,全麵加強重點汙染源、風險源、河流、飲用水水源地環境質量的預警監測,有效防範和化解各類環境風險;

6)強化質量管理工作,加強環境應急監測的規範化建設。通過定期檢查應急監測儀器的使用、維護情況,編製新進應急監測儀器設備的作業指導書,規範應急監測儀器的使用。環境應急監測工作嚴格按照規範進行,監測數據的取得與認定依據國家標準來確定,以嚴格的質量管理程序為環境應急監測提供有力的製度保證。

3 結論

2011年1月1日實施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技術規範》(HJ 589-2010)規定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的布點與采樣、監測項目與相應的現場監測和實驗室監測分析方法、監測數據的處理與上報、監測的質量保證等的技術要求。表明:“環境應急監測”的立足點並不是“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動”,而是“對於發生的重大事件進行相應的處理”, 環境應急監測體係建設是環境監測係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環境監測係統的應急運用。

參考文獻

[1]劉秀蘋,王國娟,韓豔華.淺談突發性環境汙染事故應急監測及管理[A].新農村建設與環境保護——華北五省市區環境科學學會第十六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C],2009.

[2]郭亮.跨界河流水汙染應急決策支持係統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1.

[3]陳英.突發性環境汙染事故應急監測預案的研究[D].江蘇大學,2007.

[4]米同清.環境應急監測工作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6(4).

[5]連兵,崔永峰.環境應急監測管理體係研究[J].中國環境監測,2010,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