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政治學的中國貢獻(1 / 2)

政治學的中國貢獻

特別策劃

政治學依托於政治實踐,受到政治實踐的影響和製約,又反作用於實踐的發展。政治實踐對政治學有現實需求,也為政治學研究提供素材和政策空間。政治學對實踐有導向功能,推動政治進步,更新政治文化。

作為一門學科,政治學具有政治性和學術性雙重屬性。所謂政治性,指的是政治學研究的階級屬性和政治現實性。所謂學術性,則是指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套特定的話語體係、研究對象、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這也意味著,其具有獨立性、自主性和科學性。政治性和學術性之間的關係如何平衡,理論和實踐如何實現良性互動,是政治學要處理的恒久問題。

在中國,政治學作為一門正式學科,發展曆史還比較短。從20世紀80年代恢複學科算起,至今也不過30多年的時間。短短30年,經曆了恢複學科、確定價值、確認研究對象、建立概念體係和分析框架,並不斷拓展和深化研究領域的過程,成績有目共睹。但放眼世界,中國政治學影響仍非常有限。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發展史的國家,有著深厚的政治思想積澱,老子、孔子、孟子、韓非子、朱熹等等思想大家在世界範圍享受盛譽。這些思想文化積澱塑造著中國人獨特的價值體係,也影響著中國政治體製的演變,更為中國政治學研究提供了素材和豐富的思想源泉。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經曆磨難,中國迎來了巨大的變革和轉變。西方列強以及西方政治思想的入侵,使得中國受到全方位的挑戰。民族危機、傳統文化式微,使得中國人在遭遇東西文化論爭時一度迷失。馬克思主義被引入中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走上了追求民族獨立和富強的道路。中國的政治實踐經曆了探索和失敗,政治製度經曆了劇變,但最終我們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在經曆了奮鬥、發展和改革開放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體係和政黨製度得以確立,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中國文化煥發新的生機,中國也成為全球政治研究界的富礦。中國的政治學研究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和有利的客觀環境,但廣泛認可的“中國學派”還沒有出現。

如何做出政治學研究的中國貢獻?首先必須了解中國政治學發展的曆史,認清中國政治學研究目前存在的問題,搞清楚需要處理的主要矛盾。其次,要知道如何認識、對待和利用好中國曆史和現實提供的豐富遺產和素材。還要搞清楚政治學研究與現實需求如何結合。基於此,本期策劃特地邀約政治學研究領域的頂尖學者,就中國政治學研究和發展的重要問題做出回應。希望這些問題的探討能夠對未來中國政治學與中國政治實踐的發展啟迪思路。

—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