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士斷腕

卷首語

作者:王晨

一個詭異的現象是:

在電子商務的巨大價格衝擊下,百貨店裏的服裝吊牌價格反而在上升。

其實這其中的道理沒什麼反常的,奧妙就在於百貨店越來越頻繁的“全場”打折促銷。

以服裝為銷售主力的百貨商場,其客流正在萎縮。更糟糕的是,在剩下那為數不多的客流裏,隻看不買的人群正在不斷上升。

為了刺激顧客來商場、掏腰包,百貨業隻有祭出老招數——打折促銷。

從全國範圍內來看,這一招還是有效果的。隻要你推出更低的折扣,銷售額都會突飛猛進一下,緩解一下坐困愁城的局麵。不過代價是:折扣從8折,一路直瀉至5折,甚至有些地方,5折已然是標配,打出4.8折這種突破底線的力度,才能吸引眼球。

沒人會幹賠本的買賣。這麼深的零售折扣,首先就要調整百貨店的抽成比率,原來20%~35%的抽成比率,有的甚至要下調到5%。這直接影響了百貨店的利潤率。

其次就是要調整吊牌價。先提價後打折,甚至是連消費者都已經知曉的貓膩。但是,零售價打5折,意味著扣除店麵租金、人工成本等費用,進貨價要低至3折才能打平。這還是市級代理的進貨價,他上麵的省代呢?

沒辦法,隻好進一步提高零售吊牌價,給促銷打折騰出空間。

這就是為什麼在電商的低價衝擊下,百貨店的服裝價格反而一路走高的基本邏輯。

顯然,這種邏輯是飲鴆止渴。吊牌價越高,消費者就越抱怨,越認為你是虛高,你不打折我就不買,這就逼迫百貨店和服裝業在打折怪圈裏越陷越深。現在,打折已經不是賺不賺錢的利潤問題了,而是流不流失客流的存亡問題。

所以有的百貨店選擇了其他思路。他們開始驅逐那些純粹出售商品的店鋪,把空間讓出來開餐館,或是引進其他需要消費者親臨現場體驗的業態業種(雖然現在還沒有多少)。目前,他們越來越依賴電影院來吸引客流,然後用餐飲業來保住流水和客單價。

謝天謝地,中國電影業這兩年快速發展,突破100億後,眼看著馬上就要超過200億。這讓百貨業得以苟延殘喘。

可是那些被驅逐出場的服裝品牌該怎麼辦?百貨店也不好變成電影院+食堂吧?

在一個搜索引擎公司的廣告收入馬上就要超過央視,一個電子商務公司的流水奔著10萬億去的時代開端,徹底擁抱未來,是想都不要想的必然選擇。不想變,不願變,不敢壯士斷腕的,請參看現在的諾基亞,以及曆史上那些轟然倒地的恐龍級企業。